香港話劇團的藝術總監 - 毛俊輝:熱愛的興趣變成事業
說起為什麼會選擇戲劇工作作為終身職業,毛Sir歸功於他的父母:「我的父母是標準的戲迷,令我連帶也自小有機會接觸很多不同的演藝作品,從各種中國地方戲曲到荷理活大製作再到本港製作的國、粵語片等,興趣就是這樣自然而然地培養出來。及至自己成長了,就很希望可以參與戲劇世界的工作,當時也不是一定想當演員,總之就是想在戲劇活動中有些參與。」
負笈美國愛荷華大學修讀舞台劇課程
令毛Sir這個想法更加堅定的是在浸會學院(現浸大)中修讀英國語文的日子,當時的他已經知道自己希望向戲劇界發展,並且很積極地參與學界的話劇活動。完成英國語文的學位後,毛Sir隨即負笈美國愛荷華大學和紐約修讀舞台劇課程。那麼他如何在戲劇和電影之間作出選擇呢?毛Sir笑笑說:「我對兩方面同樣有興趣,但總是對戲劇理論的興趣較大,修讀舞台劇課程研究的機會比較多。幸運地我在完成舞台劇課程打好學術基礎後,更得以進一步修讀藝術碩士課程(Master of Fine Arts),MFA是十分著重舞台表演和實踐的課程,對當時希望汲取更多表演經驗的我而言十分適合。」
回憶起在愛荷華大學的生活,毛Sir指出當年其實也面對不少困難和兩地文化差異引起的困擾:「首先是語文,會英語和能夠用英語演話劇完全是兩回事,另一方面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也花了不少時間。但是在七十年代的香港,整個話劇文化也只是處於萌芽階段,既無專業的劇團,也沒有系統訓練的機會,於是發燒友也就別無選擇,唯有到海外學習。」
PartII:百老匯劇團和演技老師
完成愛荷華的課程後,毛Sir加入了百老匯的專業劇團,他怎樣總結留美生活?
毛Sir遇上知名的演技老師,從他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甚麼?
他又怎麼會毅然放下在美辛苦經營多年的一切,回到當時新成立的演藝學院執教鞭?
請留意下周登場PartII:百老匯劇團
愛荷華的課程完成以後,毛Sir在紐約參與了百老匯專業劇團的演出,以一個外來中國人的身分居然能夠爭取到不少演出機會,更曾當上劇團的藝術總監,並且遇上對他影響甚深的演技老師──Sanford Meisner:「Meisner老師是當時的三大演技老師之一,當時已近退休之年,我為了進一步提升演技方面的修為,於是懇請他收納我為門生,幸運地經過詳談以後,終於獲他應允,而我在從學於他的一年半時間?,得以重新審視半生所學,實在獲益良多。兩個學習過程的風格很不同,愛荷華的課程是著重於理論基礎,資料性的內容如戲劇史、戲劇發展理論等等為我以後的學習打好穩固基礎,例如演譯不同劇作家作品需要的不同風格,就是在那個階段學到的。至於Meisner老師則最著重演員和演員在戲劇互動過程?的竅門,強調對手之間的交流。」
總結留美十七年的戲劇學習和實踐的經歷,毛Sir認為最重要的是十七年來雖然沒有取得甚麼名利,但是能夠在一個戲劇文化蓬勃和先進的地區不斷吸收和學習,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經驗。而且毛Sir完全沒有感到任何歧視或者不公平的待遇:「可能有歧視的存在,但是我個人而言不曾感覺到,我相信這?面有一些個人態度的問題: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有甚麼要被人歧視之處,你自然不會感到歧視的存在,相反如果你總是覺得別人會歧視你,那歧視自然無處不在。又或許我的個性比較樂觀才會有這種想法,我反而覺得美國社會是一個相對公平和開放的社會,這種想法和價值觀影響我直到今時今日。」
說起學校戲劇理論和日常實踐兩者之間的分野,毛Sir不諱言兩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鴻溝,故此他在教學的時候也不斷向學生強調實踐的重要:「透過實踐才真正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理論畢竟是死的,尤其是戲劇工作要把自己視作工具去演譯,對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反應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就像一個人照鏡要對自己透徹了解一樣,就算缺點也要看得仔細。這個過程是學習演戲中一個重要的自我突破,我個人而言自覺用了十年時間才能夠掌握好用英語演戲。很可惜,人生?並不是有太多個十年,故當你覺得自己能夠掌握某些知識和技能時,就要好好鑽研和發揮了。」
演藝教席面試小故事
及至香港演藝學院創辦時,
要當演員首重有「心」
在毛Sir的戲劇人生?,曾接觸的演員可說不計其數,我們請他說說當演員最重要的條件,他笑笑說:「最重要的是有心,對話劇要有愛,這些都是天生的,後天教不了也學不來。我最怕遇上一些不知道為什麼要演戲的人,例如有些人很傻的以為當演員可以成名或者賺大錢等,其實這些都和戲劇生活無關係。演員或者戲劇人其基本上是天生的,唯有那些熱愛、有興趣、肯為戲劇付出的人才能做得好。同時每個人的機會和際遇都不同,如果沒有對戲劇的熱愛,很快便會放棄和離話劇而去,我曾經遇到不少很有天分的人遇上挫折便放棄,實在很可惜。同時熱愛戲劇之餘,還要有真誠的心。遇上任何打擊都不輕言放棄的熱誠,這對年輕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印象最深的學生
回到香港演藝學院執教鞭的日子,毛Sir很驚喜地發現對戲劇有興趣的香港年輕人和美國的有很大不同,此話可解呢?「香港長大的年輕人受東、西方文化一同影響,他們對西方文化並不陌生之餘,也很樂於學習戲劇表現手法,這令教與學的人都非常投入,我一直認為學生給了我很多inspiration。當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存在的,但這不構成甚麼問題,反而成為一個很有趣和值得探討的議題。同時香港的學生對戲劇的投入和愛好也令我覺得很驚喜,早年我曾接觸的學生中無人誤解入演藝讀戲劇可以成為明星等等,這些學生為了正規戲劇訓練的機會已經等了很久,現時戲劇界的中堅分子如黃秋生、陳麗珠、陳炳釗、詹瑞文、甄詠蓓等都是草創那幾屆的演藝學生,他們對戲劇的熱愛和投入感是有目共睹的。」
我們請毛Sir談談他對學生們的期望,他倒表現得很為難:「每個人要走的路、際遇和遇到的環境都不同,這些都影響了每個人的發展,我只希望他們對戲劇有正確的認識,就如當年Meisner老師教導我的一樣。在演藝學院任教的十五年?,我教學生的不是表演的招式、竅門等等,這些資訊其實無處不在。我反而更著重為學生培養一個對戲劇的正確認識,戲劇追求的目標是甚麼,如果學生能正確掌握這些觀念,他就能長遠地自學下去,不斷自我充實,這些原則教錯了,會誤了學生的一生。其次我最希望可以提供一個發揮機會給予學生,令他們可以發揮自己所學。近年香港的戲劇文化蓬勃了不少,有很多我的學生在不同範疇都能做出成績,這是我感到最安慰的,同時也是我重新回到話劇團擔任藝術總監的主要原因,希望推動和製造環境讓年輕話劇人才發揮所長。」
那麼毛Sir何會對不再從事話劇工作的學生感到失望呢?「無!」他說起來是斬釘截鐵,沒有一絲猶豫的:「這我也是明白的,在美國的日子和演員接觸令我了解一件事:適合長久當演員的人其實並不多,每個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能對其他人有甚麼要求。例如當年我在愛荷華讀書的同學絕大部分都已經不在話劇圈?工作了,這就是現實。」
年輕人想當演員者應該怎樣裝備自己呢?毛Sir認為現今社會開放、人們對演員和演藝工作認識多了,機會也比從前多:「在現今社會正常生活環境?,如果一個人對戲劇工作有天分和有興趣的話,他應該很早便會發現。當然知道自己的興趣後便會有一個尋求的過程,可能是透過戲劇學習、研究、實踐再吸收經驗而取得成長。這說易不易,現時很多人自以為有天賦,不肯虛心學習,反而勇於表現自己,因此而固步自封。我總覺得一個人太早置身在受保護或者溫室環境中,反而會桎礙了他在藝術上的成長,這個想法可能和我在陌生的國度進修和學習的經驗有關。」
回到香港話劇團:培育工作的延續
從演藝學院教學工作回到香港話劇團的前線創作工作,毛Sir視之為一種延續:「在演藝學院任教十五年,每年遇上新學生還是會感到興奮,但是畢竟教學工作存在一定的模式。正好接到話劇團藝術總監的邀請,除了令我回到出身的前線工作外,更是教學工作的一個延續和承接,我可以在這個工作崗位上為這些新生的話劇人才製造和培養一個供他們發揮所長的園地。」
我們請毛Sir從演員、導演和藝術總監中選一個最喜愛的身分,他立時笑過不停:「三個崗位其實很不同,很難說最愛那一個。演戲給人很大的樂趣,永不會令人厭倦,比較自我;導演掌握全劇的各個元素,給予你另一種滿足感,要和更多人合作,其工作模式更加適合我;藝術總監則視野更加宏觀,掌握劇團的路向,要和更加多人合作。我真的說不上那個最喜愛,但是每個崗位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滿足感。如果你說那個崗位較辛苦或者較難我倒知道:多數喜歡創作的人都覺得做藝術總監要比做導演和演員辛苦得多,我最初擔任藝術總監曾聽到不少朋友的忠告。」
香港戲劇界需要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說起香港戲劇界的需要,毛Sir反躬自省,認為現時香港的戲劇發展最需要的是自我提昇:「香港的戲劇工作其實已經擁有不少機會,而且更幸運的是擁有年輕、熱情和樂於接受新事物的觀眾群。相反的,話劇界應該對自己要求更高,各大表演團體的戲劇作品水準尚有很大的提昇空間。坦白說,現時有些團體少不免有些”Easy Way Out”的心態,捨難取易,搏取掌聲後趨向自滿,我認為這是不大足夠的,話劇工作者應不斷長進,挑戰難度,做出更好的戲劇作品。」
香港基礎教育缺乏藝術欣賞培訓
毛Sir對於現時香港基礎教育中缺乏藝術欣賞的培訓感到很可惜:「現時香港中、小學的戲劇活動和欣賞已經有所增加,但是典型港人心態傾向實際,於是全都一面倒的鼓勵學生參與話劇活動,這其實成為另一種強迫性活動。我認為學校應該更著力於培養好觀眾,讓學生觀看更多戲劇,令他們自小對戲劇活動感興趣。話劇團一向都有在各個演出安排學生專場和學生票,同時也有落區到不同學校進行戲劇教育活動,目的也在於此。」
想要穩定收入不應當演員
我們問毛Sir想在香港當舞台劇演員和謀取穩定生活的現實問題,他的反應很大:「如果一個人想要穩定收入,他不應選擇舞台劇演員為業,演員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他生來要做演員的話,富裕的他會做,貧窮的他也會做,成名之前生活潦倒會做,成名之後壓力很大也會做,這就是演員。我不會教演技學生怎樣在賺錢和演戲間取得平衡等等,因為那根本是兩碼子事。」
對於演員們未能盡展所長感可惜
最後我們請毛Sir評論舞台劇演員在影視作品的表現,他對於演員們未能盡展所長感到可惜,原因不在於演員而在於影視環境的不成熟:「媒體對戲劇藝術的認知其實未達到足夠的理解,電影界的從業員對舞台劇演員有不少固有的成見,因此而局限了他們的發揮和表現,這是極度浪費了他們的才能。電視不製作好節目,不對演員有要求,就不會有好演員的出現。如果舞台表演界和影視業界之間能夠有多點了解,兩者之間其實可以共享很多人才。」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