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和美國佬

法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全世界的人都嚮往法國人的那種優游自在的生活感覺,他們無論走路、吃飯、工作...都會擺出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生活節奏比起世界每一個地方都要慢。
一位朋友到過法國南部的馬賽旅遊時,他想寄一封明信片給朋友,便走到郵政局買郵票。郵局內有大約六、七個人排隊,但他卻要整整三十分鐘才可以買到郵票!為什麼?因為當郵局職員為客人服務的時候,他們都會談談天氣,談談政治,談談自己家後院的葡萄園,所以每個人買一張郵票,都可能會用上六分鐘時間。如果這情況在香港發生,排著隊長長的人龍,可能已經演變成為暴亂了。
美國人呢?他們跟香港人很相似,都是快手快腳的國家。只要你到紐約的曼哈頓,看看那些黃色的士司機(Yellow Cab Driver),就知道他們的駕駛技術是全世界第二「狠」的。(全世界第「狠」的是香港的紅色的士司機!)
我們都知道,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比法國人高。不 過,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明(Paul Krugman),則指美國的經濟表現雖較法國優勝,但若以 每工時的生產總值計算,法國人反較美國人多一點。他更認為,法國人的收入不如美國人,並不代表其生產力不足,而是法國人選擇撥出多點時間,與家人共聚天 倫, 故寧願每周工作少些,賺少些錢。
其實,香港的人均收入為每年兩萬多美元,屬發達社會水平,但工時亦高達每周五十至六十小時(法國的最高工時為每周三十五小時),我們比起他們幾乎多出了一倍。港人生活勞碌,與家人聚少離多,也許法國跟美國的經驗,能讓我們想想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
1 Comments:
計計下其實香港人既工作效率或者收益咪少過法國!?要用咁多時間先至可以屬發達社會水平,咁係咪話香港既真正工作效率差,可以再推斷為因香港人既生活欠缺質量之故呢?
老實講,認識一些朋友,未到放工(有時甚至係一大朝早)就己經大呼眼訓,連訓都無質量可言,更唔好話其他生活方面既質量......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