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30, 2006

充分利用天賦與性格是成功的最佳途徑

牧羊人公司的創辦者、成功職業指導中心的首席職業顧問陳功說:成功心理學的最新研究認為, 在外部條件給定的前提下,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準確識別並全力發揮其性格與天賦。只要你識別和接受自身的天賦和性格,配以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且 尋找需要你所具備天賦和性格的崗位,持續地使用它們,並堅持下去,就有望成功,有望建立幸福的人生。

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經驗很重要,但不是職業成功的關鍵。

成功職業之道在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控制弱點,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克服弱點上。

每個人都有天賦

陳功介紹說,對大腦的最新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天賦,就與同每個人都有性格一樣。就連殘疾人和弱智者也不例外。前段時間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來廣州演出的舟舟,智商只相當於幾歲的兒童,其音樂指揮才能卻震動了全世界。一個弱智者尚且有天賦,更何況正常人呢!

天賦與職業的關係

陳功認為,天賦是一個人技能的最基本元素,它通常表現為一種學習的能力,擁有某種 天賦,他在學這方面的知識的時候就學得比一般人快,甚至無師自通,也就是悟性好。如不同的人學習廣東話,有的人可以很快就講得很地道,而有些人卻學了 好幾年都講不好,這就是語言天賦的問題,學得很快的人就是因為有語言天賦。他認為,一種天賦可以適用多種不同職業。假如一個人的空間想像能力比較強,那他 的天賦就在三維方面,他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名成功的畫家,或者是雕刻家,也可能是成功的建築設計師或室內設計師等等,空間想像能力是以上這些工作所需要的技 能的最基本元素。

陳功表示,很多人要明確自己的天賦和性格比較困難,更不清楚自己到底適合什麼職業,所以求助於職業顧問。

他表示,這幾年他已幫助很多個人進行職業定位,準確率在97%以上,諮詢者都當場 認同他的分析和建議。他是在反復研究、比較多個美國權威的天賦測試、性格測試等測試系統的基礎上,結合在中國進行的職業定位的實踐探索,才總結出了一套科 學、可靠、系統、實用的職業定位系統——職業指南針,作為準確定位職業方向的科學依據。職業指南針包括五個性格、興趣與天賦識別的工具:性格測試、職業性 向、興趣搜尋、天賦測試。他還採用美國權威的職業定位系統,在超過2萬個職業的資料庫中,尋找、匹配最能充分發揮個人潛力的職業,並提出具體的揚長避短、 控制弱點的方法。他表示,對每一個人的職業方向的確定,他將綜合考慮職業指南針確定的職業方向和美國權威的職業定位系統確定的職業方向,結合職業市場的需 求和職業顧問的專業經驗,最終確定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

最後,陳功給我講了最近的一個案例:去年底,剛從人事部助理主任晉升主任不到半 年的阿標對跳不跳槽也是舉棋不定。阿標當時說:人際關係太複雜,真的很想!朋友建議他找我諮詢。我綜合考慮他的天賦、性格和興趣以及職業市場的需 求,建議他從事技術性強的生產管理工作。前不久,阿標打電話告訴我,他已經升任一家頗具規模的新型電子企業組裝部的經理了,並且幹得得心應手、心情舒暢。

職業定位的本質

陳功接著說:正如我們經常分析某某演員扮演一個角色很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演員的性格特質與角色很相似、是本色演員一樣,職業成功的秘訣也是做本色演員。做本色演員得心應手,容易成功;做非本色演員很辛苦,不容易成功。

職業定位就是在社會分工的大舞臺上確定能扮演我自己的角色:符合本我,不用經常戴著面具去迎合工作的需要,甚至可以張揚自己的個性,並最多地用到我習慣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做本色演員,就是要做回我自己

記者手記

第一次打電話給陳功,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略顯疲憊而又頗為自信的聲音。他告訴我,他 是一名職業顧問,也是一名從職場中摸爬滾打過來的創業者,現在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個人進行職業定位和幫助企業招聘、選拔、使用人才,並且簡單說了他以往的經 曆。出於職業敏感和對目前才市存在的很多求職者找不到工作而企業又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問題的關注,我當即決定和他見面。

見到陳功的那天剛好是廣州入冬以來難得的豔陽天,連日來的陰冷天氣終於遠離了廣 州城,這實在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所以,當穿著黑色中山裝的陳功出現在我面前時,我發現,這個電話?頭聲音略顯疲憊而又頗為自信的主人公其實極為儒 雅,多年的職場經歷並沒有給人滄桑的感覺。他告訴我,在成為職業顧問以前,他其實也和很多職場中人一樣,經歷了認為自己這也能做、那個工作我也比很多人 做得好;如果我是經理,我一定比他做得好!,到還沒有找到能達到自己期望的成功的職業的磕磕碰碰的曲折歷程。

陳功在讀大學時就創辦了創造心理學協會,從事創造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諮詢 方面的學習和研究。自89年從華中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畢業後,他先是在廣州一家國營化工廠做了2年,然後到了世界最大的微型電機生產商——日本 MABUCHI MOTOR公司,三年後又回到廣州,先後在多個不同行業從事市場研究、行銷策劃和人力資源的管理工作。四年前,他創辦牧羊人公司,後來又先後成立了成功職 業指導中心和所羅門人力資源中心,開始幫助個人進行職業定位和幫助企業招聘、選拔、使用人才。陳功總結說:35歲時,我明白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 我能夠做什麼?第二個問題是我不能夠做什麼?(完)

星期四, 6月 29, 2006

鬥雞眼三角形

富勒因為鬥雞眼,發現了三角形是自然界最穩固的形狀;瓊尼·馬汶因為輟學,而成為出色的園藝家。

  美國的富勒生來一雙鬥雞眼,而且又是遠視,父母很為他擔憂。上幼稚園時,老師交給小朋友們一些牙籤和半幹豌豆,要他們蓋小房子。小朋友們眼睛 好,熟悉房子和穀倉的開關。而富勒視力不好,看見的只是一團模糊,根本感覺不到結構的輪廓。別人搭的長方形的房子,用豌豆連著,很牢固,而他只好憑感覺摸 索,發現別的形狀都不牢固,只有三角形可以保持它自己的形狀。老師和小朋友們看了他的作品的吃驚樣,使他感到十分驚奇。

  幾年後,富勒根據三角形是自然界最穩固形狀的理念,發明了短程圓頂。1967年為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美國館就是根據富勒的短程學而建 造的宏偉建築。那個由數以千計的六邊體支架拼合而成的大圓球,直徑76,有20層樓高。小小的富勒因他糟糕的眼睛,洞悉了建築學上淺顯而深奧的原理,創 造了建築史上的奇跡。有時,人生的缺憾恰恰成了贏得豐盈未來的契機和亮點。

  這又使人想起加拿大少年瓊尼·馬汶。他讀書總是很費力,到高二時便再難繼續讀下去。為此,他苦惱萬分,認為對不起父母。一位心理學家安慰他:工程師不識簡譜,或者畫家背不全九九乘法表,這都是可能的。但每個人都有特長——你也不例外。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的特長,到那時,你就讓你爸爸媽媽驕傲 了。

  停學後,城?活難找,馬汶便替人整建園圃,修剪花草。不久雇主們發現小夥子手藝很好,人們稱他為綠拇指”——因為凡經他修剪的花草無不出奇的繁茂美麗。

  一天,他湊巧來到市政廳,又湊巧碰上參議員,他發現前面有一塊污泥濁水的垃圾地,就提出將此地改建成一個花園。參議員說市政廳缺少資金。 不要錢,馬汶說,只請允許我辦就行。參議員大為驚異,他從政以來,還不曾碰到過哪個人辦事不要錢的,他當即辦妥了批准手續。

  當天下午,馬汶便開始幹起來。熱心的朋友和一些相熟的雇主送來了樹苗、插枝、肥料以及籬笆用料。不久,這骯髒的污穢場地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公園。全城百性,對小馬汶讚不絕口。25年後,馬汶成了一名出色的園藝家,使年邁的雙親倍感驕傲。

  每一片樹葉都有正反兩面,平滑光潔的正面迎著太陽,承接著陽光雨露,使樹木煥發勃勃生機,欣欣向榮。人也一樣,人生有陽面和陰面,不要老是向著陰面悲觀歎息,轉過身來,你將面對一個光輝燦爛的世界。

星期三, 6月 28, 2006

堅持助你走出逆境

為什麼有些學生迫切想提高成績卻不能如願?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想賺錢卻依舊貧實?就是因為他們只是「想要」而不是「一定要」。

什麼叫使「一定要」。那就是下定決心,遇到困難決不放棄,不達目的折不罷休,直到成功為止。成功永遠取決於你要不要,而不是能不能。一定要的話,方法一定找得出;假如你不要的話,再多的方法對你來講也是無效的。

那些成人士的偉大業績都是他們經過自己不斷努力而取得的。周而復始的日常生活,盡管有種種牽累、困難和絕境,但它仍能使人們獲得種種最美好的人生經驗。對 那些執著地開辟新路的人而言,生活總會給他提供足夠的努力機會和不斷進步的空間。在所有的逆境面前,那些最能持之以?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有目標的堅持

許多人在逆境面前,開始也是咬緊牙關緊持,然而沒有多久就放棄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看不到方向,他們在逆境的海洋中失去了目標,找不到新的出路,為此他們只能茫茫然地飄蕩在恐懼的海洋之中。

堅持是成功的良好品質之一,連死神也怕咬緊牙關的人。然而堅持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有目標的堅持。

星期二, 6月 27, 2006

投入的樂趣

當我們專心致志於某一目標時,我們往往會忘記周圍的煩惱和困苦,從而找到生活的樂趣。而這種投入忘我的精神,也是我們成功所需的精神。馬歇爾.黑爾就是這 樣一位在追求科學事業中專注投入的人。在黑爾有生之年,他總是極其勤勉地仔細觀察、研究,不管多麼細小的事物,他總不輕易放過。他關於神經系統之間的波蠕 動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永遠名垂青史。

這一重要的科學發現是起源於一次偶然的事件。當時黑爾在研究梭尾螺的肺部循環問題。他把已被殺死的梭尾螺放在桌上,正忙於把它的尾巴分離的時候,一不小心 把它背部的殼劃破了。黑爾發現梭尾螺仍在有力地蠕動,變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這引起了黑爾的極大興趣。在此之前,黑爾對有關肌收縮和肌肉神經從未研究過。這 種運動的原因、機理和性質是什麼?這不禁引起了黑爾的疑惑。這一現象在此之前曾有人注意在,並有人作了一點點研究,但馬歇爾.黑爾是第一個潛下心來,專注 於此項研究的人。

有一次,黑爾興奮地說:「我一直窮根究底,一直到把這個問題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事實上,黑爾對這個科學難題的興趣一直未減。隨著研究的入,他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勇氣也愈來愈大。

據初步統計,在他的一生中,他花費不下二萬五千多小時用於這項實驗及其相關的化學實驗。與此同時,他還在賽特泰馬斯醫院和其他醫科學校從事這項研究。

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黑爾炵於對神經系統之間的蠕動作出了科學的結論。同時也得到了皇家科學協會的承認。

星期一, 6月 26, 2006

選定一把椅子

在激烈的社會竟爭中,一個人是否能夠合理地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往往與能否激發出他的精力與熱情來為成功而奮鬥是密切相關的。即使在看起來大有前途的領域,濫用自己的精力,胡亂地確定自己的目標,對未來的成功來說也是致命的。

這個世界並沒有要求你一定成為某個行業的人,律師、外交大使、醫生、農民、科學家或者是商人;它也沒有武斷地命令你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人,但是它確實要求 你精通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如果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是獨佔鰲頭行家頭手,世界就會為你鼓掌喝彩,所有的大門都將向你敞開。但是,它不允許一個人在自己的職業 方面三心二意、半途而廢或是做一些徒勞無用的工作。

即使你現做一些徒勞無用的工作。

即使你現在做的是一些平凡的事情,那麼,一定要在平凡的事情上做的比別人更好。要全力以赴、滿懷熱情、卓有成效地去做,用自己獨特的工作方法使一件平凡的 事情成為一門藝術。要孜孜不倦、競競業業做你選定的事情。一定要全神貫注,因為非凡的成就只屬於那些心志專一的人,屬於那些一旦確定目標就百折不撓的人。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盧西亞諾.帕瓦羅蒂回顧自己走過的成功之路時說: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的父親,一個麵包師,就開始教我學習唱歌。他鼓勵我刻苦練習,培養嗓子的功底。後來,在我家鄉意大利的蒙得納市,一位名叫阿利戈.波 拉的專業歌手做他的學生,那時,我還在一所師範學院上學。畢業時,我問父親:「我應該怎麼辦?是當教師還是成為一個歌唱家?」

我父親這樣回答的:「盧西亞諾,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你只會掉到兩個椅子中間的地上。在生活中,你應該選定一把椅子。」

我選擇了。我忍住失敗的痛苦,經過七年的學習,終於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此後我又用了七年的時間,才得以進入大都會歌劇院。現在我的看法是:不論是砌磚工人,還是作家,不管我們選擇何種職業,都應該有一種獻身精神。堅持不懈就是關鍵。

人生的決竅就是經營自己的長處。在人生的坐標系裡,一個人如果站錯了位置,用他的短處而不是長處的話,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會永久地活在卑微和失意中。

請牢牢地記住這句話:「寶貝放錯了地方就是廢物。」

星期日, 6月 25, 2006

朱家田 - 辦公室傢具設計的領導品牌Steelcase的首席設計師

26歲就進入美國GM汽車擔任設計師的朱家田,曾是Steelcase首席設計師,其所設計的steelcase sensor 椅子系列,創下800萬美金佳績;20多年來,他在美國已拿下40多項專利權、設計出銷售總額超過20億美元的各類產品。這張黃面臉,憑什麼領導藍眼軍攻佔全球辦公傢具市場?

在辦公傢具設計這個領域裡,很少人不認識Zooey Chu!

定居美國20多年、英文名字Zooey Chu的朱家田,曾是辦公室傢具設計的領導品牌─Steelcase─的首席設計師。20多年來他所設計的作品,在全世界銷售總額已經超過20億美金。出自他手中的「steelcase sensor chair」,更是穩坐全球辦公椅銷售量第二名。

一張黃面孔,如何成功地跨越文化障礙,從台灣闖進美國社會,一躍而登世界舞台?168公分的Zooey Chu有什麼訣竅帶領15個比他高大壯碩、藍眼金髮的白人員工,打造屬於自己的椅子王國?

學習?從汽車到椅子
「當時一人創業,現在員工有15個人了,個個都是比我高大的白人呢!」朱家田略顯得意的笑著說。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朱家田,一身古銅膚色襯著烔烔有神的雙眼,講起話來慢條斯理,舉手投足間流露著一股英國紳士般的氣息。或許是在國外生活許久的緣故,就連面孔也漸漸變得像外國人。雖已年近60,體格依舊強健,身高168公分,66公斤的體重,年輕至今從未變過。

自國立藝專畢業後,朱家田在父親的鼓勵下通過留學考試,出國繼續鑽研設計。1972年,因著有條理且具創意的設計作品,讓在學身分的朱家田自83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進入美國GM(通用)汽車實習的8位幸運兒之一。73年,甫自大學畢業,他即以新鮮人身分進入GM汽車擔任設計師, 5年後出任Volks-wagen(福斯)汽車內部設計部主任。

直至82年,朱家田方進入世界最大辦公室家具公司Steelcase設計椅子,踏出他的「造椅之路」。幻想力與創意性十足的他,前後共拿到美國40多項的專利。

天賦?走自己的路
86年前,他都在Steelcase擔任椅子首席的設計師,期間他所設計 Steelcase sensor chair系列的椅子,讓公司入帳近800萬美金,是Steelcase最暢銷的兩張椅子。然而,那時他只是Steelcase的設計師,因此只能以象徵性地以一元美金,將專利廉價賣給公司,這也使得朱家田燃起自立門戶的想法。

巧的是當時台灣辦公家具的龍頭──優美家具的老闆,到美國Steelcase的工廠參觀,在椅子的目錄上看到了中國人的面孔。一問之下,知道朱家田也來自台灣,便積極找他合作。89年,朱家田便離開Steelcase自行創業,成立Synergy Product Development,自己當起老闆,並與優美家具密切合作。

談到為什麼走進設計領域,朱家田回憶他讀書時期的50年代,正是李政道剛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年代,成績較好的學子,大多選擇就讀物理、工程等理工科。朱家田之所以選擇設國立藝專的商品科,除了陰錯陽差的聯考分數使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自認為他有天賦!

讓朱家田得以在美國發展順遂的原因,除了設計天賦,語言能力與溝通方式是他能領導白人員工的關鍵。

語言?融入主流媒介
「我對語言有天份!英文的口音很好,現在在美國,如果在電話中,別人不會知道我是外國人呢!」朱家田引以自豪地說。雖然他是外省人,但自小為融入主流,便學習說台語。到美國25年左右,他台語還是能說的很「輪轉」。

「我將我的人生跟他們同化,吃、喝、玩、樂、交友都跟美國人完全一樣。」除了語言天份之外,朱家田還儘量融入美國人的生活。他認為一旦區隔美國人及中國人,那麼就會喪失學習他們長處的機會。

他也談到美國人交友時,常會以說笑話的形式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其中不乏一些嘲諷中國人的笑話,也藉機測試這個人的雅量。對於這些笑話,朱家田非但不介意,反而會記住,下回再說給其它美國人聽。相對於一些聽到這些笑話就板起臉來的台灣人,朱家田便輕易地與美國人打成一片、贏得友誼。因此,朱家田還娶了個美國太太。

剛到美國時,他本來有個漂亮的台灣女友,但是女方家中反對她與學設計的朱家田交往,原因只是擔心學設計的他未來沒前途,無法養家。「當時我覺得台灣女孩好勢利,從那時起我都與美國女孩交往。後來那女孩跟我聯絡時向我道歉,但我早已覺得那是小時候的事了!」

溝通?跨越文化藩籬
朱家田話鋒一轉談到,「人在社會工作,不但要技術,還要會溝通。」他看到許多台灣人到美國生活都還是與台灣人交往,未融入他們的生活,這是自己將自己擋住,因而無法跨越文化藩籬。此外,許多博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工作後升不上去,他認為這都與溝通有關。

對於到美國發展者常擔心的歧視問題,朱家田卻有不同的見解。「我一點都不覺得被歧視,反而受到優惠。」他語氣堅定地說。由於美國人對於中國人的印象是個很肯幹又很聰明的民族,而朱家田的表現正符合美國人的印象。因此相較起不夠積極的美國人來說,他們反而對朱家田更加賞識。

準備?緊抓機會必修
要能成功既使具備語言溝通與跨文化生活能力,朱家田認為這還不夠「prepare yourself for the future opportunity」。是的,除了機會,還要事先準備!

他的觀察力非常敏銳,與別人吃飯三天,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大概他的優點與缺點。而他的祕訣就是「多聽少講、多看少說!」

在設計領域中已拿到40多項專利的朱家田,告訴自己「一個Zooey Chu,如果沒有人幫忙,沒辦法有那麼多作品呈現的。而今天你成功,是因為you re lucky!」謙虛的態度至此表現無遺。朱家田笑稱自小就討厭「臭屁」的人,每次看到這種人,他都會閃得遠遠地。那時他提醒自己,「有朝一日我若成功,一定不能臭屁。」

朱家田20多年來,就是靠著天生的語言能力、設計巧思,與後天的溝通技巧、謙虛的態度、敏銳的觀察力,得以跨越文化障礙,並在國內外設計領域中創造自己的一片天。

朱家田給年輕人的建議


1. 謙虛:許多人到美國去,覺得自己是擁有5000年歷史的黃帝子孫,因此看不起只有200年歷史的美國。這種阿Q精神勝利法,其實是最笨的。因為你生活在美國,到人家的社會去,就要融入那裡的生活。


2. 不抱怨:有遠見的人看事情是看好的一面,做有建設性的批評,而非只是抱怨。他談到既使一個人很聰明,但一天到晚抱怨,就會給人做事不穩當的感覺,因而不敢將大事情交給他處理。


3. 每天盡力做到最好:許多人期盼未來,緬懷過往,但忽略了當下。事實上讓自己每一天盡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好,累積多年下來就會成功。

星期六, 6月 24, 2006

放棄是一種智慧,缺陷是一種恩惠

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們都吃掉,因為你把六個蘋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個蘋果,只吃到了一種味道,那就是蘋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個蘋果中的五個拿出來給別人吃,儘管表面上你丟了五個蘋果,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其他五個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後你還能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的時候,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會從這個人手?得到一個橘子,那個人手?得到一個梨,最後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種不同的水果,六種不同的味道,六種不同的顏色,六個人的友誼。人一定要學會用你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所以說,放棄是一種智慧。

George Lucas - the creator of Star Wars

Lucas attended Thomas Downey High School, where he was an indifferent student at best and dreamed of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race car driver. That early dream ended June 12, 1962, when he crashed his Fiat Bianchina. The car was clipped from behind while he tried to make a left turn into his driveway. The car rolled; the racing harness that he had installed snapped, and he was thrown from the car. Had the harness not snapped—and Lucas has said it shouldn't have—he would most likely have been crushed to death by the steering column when the car smashed into a walnut tree. (The force of the impact uprooted the tree).

During his recovery, Lucas reevaluated his life and decided to go to college. He enrolled at Modesto Junior College, where he earned an AA degree, then transferred to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 School of Cinema-Television. USC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universities to have a school devoted to film studies. There he made a number of short films, including an early version of THX 1138 (the complete title was "Electronic Labyrinth THX 1138 4EB"), which later became his first full-length feature film.

After graduating with a bachelor of fine arts in film in 1966, he drifted a littl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to do next. He tried joining the Air Force as an officer, but was turned down because of his numerous speeding tickets. He was later drafted by the Army, but tests showed he had diabetes, which killed his paternal grandfather. Lucas was prescribed medication for the disease and does not seem to have required insulin. In 1967, Lucas re-enrolled as a USC graduate student in film production.

Eventually he co-founded the studio American Zoetrope with Francis Ford Coppola, hoping to create a liberating environment for filmmakers to direct outside the perceived oppressive control of the Hollywood studio system. From the financial success of his films American Graffiti (1973) and (1977), Lucas was able to set up his own studio, Lucasfilm, in Marin County in his native northern California. Skywalker Sound and 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 the sound and visual effects subdivisions of Lucasfilm, respectively, have become among the most respected firms in their fields. Lucasfilm Games, later renamed to LucasArts, is highly regarded in the gaming industry.

星期四, 6月 22, 2006

碧咸

英格蘭隊長碧咸被謂為世界上頂尖的死球專家,碧咸的長處就是他的黃金右腳,單單這條腿每星期便為他帶來八萬鎊的週薪(大約一百萬港元)。

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和短處,而碧咸的長處就是他能巧妙地把罰球射進龍門。他的知處呢?你還記得他在1998年對阿根廷的那場世界盃比賽嗎?急躁的脾氣正是他的最大弱點,更為他換來一面紅牌。

星期三, 6月 21, 2006

Charles M Schulz - the creator of Snoopy

1920s: His kindergarten teacher at Mattocks School in St. Paul told him, “Some day, Charles, you are going to be an artist.”

He attended St. Paul's Richard Gordon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he skipped two half-grades. As a result, he was the youngest in his class when he attended St. Paul Central High years later, which may have been the reason why he was so shy and isolated as a young teenager. After his mother died in February, 1943, he was drafted into the army and sent to Camp Campbell in Kentucky. He was then shipped to Europe two years later to fight in World War II as an infantry squad leader with the U.S. 20th Armored Division. After leaving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1945, he took a job as an art teacher at Art Instruction Inc., from which he had taken correspondence courses before he was drafted.

His drawings were first published by Robert Ripley in his Ripley's Believe It or Not!, then in a Catholic comic book series called Topix. His first regular cartoons, Li'l Folks, were published from 1947 to 1949 by the St. Paul Pioneer Press; it was in this strip that Charlie Brown first appeared, as well as a dog that looked much like Snoopy. In 1948, Schulz also sold a cartoon to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seventeen single-panel cartoons by Schulz were publised in the Post.

星期二, 6月 20, 2006

加強優點,管理缺點

不要花太多時間來改善員工或自己的缺點,重點應該放在強化優點上。

如同玩撲克牌一樣,優勢才是那張可以幫助你贏得勝利的王牌。

老虎伍茲(Tiger Woods)雖然縱橫高爾夫球場,但是他在沙地上的表現並不佳。如果他在典型的企業裡工作,他的上司可能會點出這個弱點,並且要求他在這方面大大改善。然而,伍滋和他的教練卻採取了全然相反的策略。

在練習時,他們只花一些時間在改進這項弱點上,好讓他沙地成績提升到一般水準,不會拉低太多分數,其他所有的練習時間全投入在伍茲的拿手好戲上,讓他的優點更顯優勢。

在新書「現在,發現你的優勢」(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中,作者蓋洛普民調中心的研究員巴金漢(Marcus Buckingham)和克里夫頓(Donald O. Clifton)強調,沒有人是全能的,成功者只是比一般人更懂得加強自己的優點,並且管理自己的缺點。

因此,兩位作者建議,如同伍茲一般,企業不應再苦思如何改進員工的致命傷,企圖把他們的缺點轉化成優點。相反地,應該花一些心思管理員工的缺點,使缺點不致成為成功的絆腳石,而投注絕大部份的精力在加強員工的優點上,使他們充份發揮優勢。

星期一, 6月 19, 2006

比爾蓋茲在一個畢業典禮上給了畢業生11個人生的建議

比爾蓋茲在一個畢業典禮上給了畢業生11個人生的建議,也許對於我們仍有啟發性。

1 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

2 這個世界不會在乎你的自尊,這個世界期望你先做出成績,再去強調自己的感受。

3 你不會一離開學校就有百萬年薪,你不會馬上就是擁有行動電話的副總裁,二者你都必須靠努力賺來。

4 如果你覺得你的老師很兇,等你有了老闆就知道了,老闆是沒有工作任期保障的。

5 在速食店煎漢堡並不是作賤自己,你的祖父母對煎漢堡有完全不同的定義:機會。

6 如果你一事無成,不是你父母的錯,所以不要只會對自己犯的錯發牢騷,從錯誤中去學習。

7 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這般無趣,他們變成這樣是因為忙著付你的開銷,洗你的衣服,聽你吹噓自己有多了不起。所以在你拯救被父母這代人破壞的熱帶雨林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吧。

8 在學校裡可能有贏家和輸家,在人生中卻還言之過早。學校可能會不斷給你機會找到正確答案,真實人生中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9 人生不是學期制,人生沒有寒暑假,沒有哪個雇主有興趣協助你找尋自我,請用自己的空暇做這件事吧。

10 電視上演得並不是真實的人生。真實人生中每個人都要離開咖啡廳去上班 。

11 對書呆子好一點,你未來很可能就為其中一個工作。

星期日, 6月 18, 2006

Positive Think - Jerry 的故事 ~~ 你可以選擇

Jerry是美國一家餐廳的經理,他總是有好心情,當別人問他最近過得如何,他總是有 好消息可以說,他總是回答『如果我再過得好一些,我就比雙胞胎還幸運囉!』

當他換工作的時候,許多服務生都跟著他從這家餐廳換到另一家,為什麼呢? 因為Jerry是個天生的激勵者,如果有某位員工今天運氣不好,Jerry總是適時地告訴那 位員工往好的方面想。

看到這樣的情境真的讓我很好奇,所以有一天我到Jerry那兒問他:『我不懂沒有人能 夠老是那樣地積極樂觀,你是怎麼辦到的?』 Jerry回答:『每天早上我起來告訴自己,我今天有兩種選擇,我可以選擇好心情,或 者我可以選擇壞心情,我總是選擇有好心情,即使有不好的事發生,我可以選擇做個受 害者,或是選擇從中學習,我總是選擇從中學習。每當有人跑來跟我抱怨,我可以選擇 接受抱怨或者指出生命的光明面,我總是選擇生命的光明面。』

『但並不是每件事都那麼容易啊!』我抗議地說 『的確如此』Jerry說:『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每個狀況都是一個選擇,你選擇如 何回應,你選擇人們如何影響你的心情,你選擇處於好心情或是壞心情。你選擇如何過你的生活。』

數年後,我聽到Jerry 意外地做了一件你絕想不到的事:有一天他忘記關上餐廳的後門,結果早上三個武裝歹徒闖入搶劫,他們要脅Jerry打開保險箱,由於過度緊張,Jerry弄錯了一個號碼,造成搶匪的驚慌,開槍射擊Jerry,幸運地,Jerry很快地被鄰居發現,緊急送到醫院搶救,經過18小時的外科手術,以及密集照顧,Jerry終於出院了,還有塊子彈留在他身上KK事件發生6 個月之後我遇到Jerry,我問他最近怎麼樣,他回答:『如果我再過得好一 些,我就比雙胞胎還幸運了。要看看我的傷痕嗎?』

我婉拒了,但我問他當搶匪闖入的時候,他的心路歷程。

Jerry 答道:『我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是我應該鎖後門的,當他們擊中我之後,我躺在地板上,還記得我有2個選擇:『我可以選擇生,或選擇死。我選擇活下去』『你不害怕嗎?』我問他Jerry繼續說:『醫護人員真了不起,他們一直告訴我沒事,放心。但是當他們將我推入緊急手術間的路上,我看到醫生跟護士臉上憂慮的神情,我真的被嚇到了,他們的眼好像寫著-他已經是個死人了,我知道我需要採取行動。』『當時你做了什麼?』我問Jerry說:『嗯!當時有個碩大的護士用吼叫的音量問我一個問題:『她問我是否會對什麼東西過敏。』

我回答:『有』。

這時醫生跟護士都停下來等待我的回答。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喊著:『子彈!』

聽他們笑完之後,我告訴他們:『我現在選擇活下去,請把我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來開刀,不是一個活死人。』

Jerry能活下去當然要歸功於醫生的精湛醫術,但同時也由於他令人驚異的態度。我從他身上學到,每天你都能選擇享受你的生命,或是憎恨它。

這是唯一一件真正屬於你的權利?沒有人能夠控制或奪去的東西?就是你的態度。

星期六, 6月 17, 2006

一個低智商的孩子 ~~ 發現自己的特長

一個低智商的孩子

有些人總是過分重視智力測驗,過於相信所謂“智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弊端。人的美好特質是多種多樣的,怎能以一份智力試驗定奪?盡管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力競賽中名落孫山,但在某一方面,你也許可以發揮你獨有的、奇蹟般的創造,使生活充滿無盡的樂趣。

加拿大少年瓊尼﹒馬汶的爸爸是木匠,媽媽是家庭主婦。這對夫婦節衣縮食,一點一點地在存錢,因為他們準備送兒子上大學。

馬汶讀高二年級時,一天,學校聘請的一位心理學家把這個16歲的少年叫到辦公室,對他說:“瓊尼,我看過了你各學科的成績和各項體格檢查,對於你各方面的情況我都仔細研究過了。

“我一直很用功的。”馬汶插嘴道。

“問題就在這裡,”心理學家說,“你一直很用功,但進步不大。高中的課程看來你有點力不從心,再學下去,恐怕你就浪費時間了。”

孩子用雙手捂住了臉:“那樣我爸爸媽媽會難過的。他們一直巴望我上大學。

”心理學家用一隻手撫摸著孩子的肩膀。“人們的才能各種各樣,瓊尼,”心理學家說,“工程師不識簡譜,或者畫家背不全九九表,這都是可能的。但每個人都有特長──你也不例外。終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的特長。到那時,你就叫你爸爸媽媽驕傲了。”


馬汶從此再沒去上學。 那時城裡活計難找。馬汶替人整建園圃,修剪花草。因為勤勉,倒是忙碌。不久,顧主們開始注意到這小伙子的手藝,他們稱他為“綠拇指”──因為凡經他修""剪的花草無不出奇的繁茂美麗。他常常替人出主意,幫助人們把門前那點有限的空隙因地制宜精心裝點;他對顏色的搭配更是行家,經他布設的花圃無不令人賞心悅目。

也許這就是機遇或機緣:一天,他湊巧進城,又湊巧來到市政廳後面,更湊巧的是一位市政參議員就在他眼前不遠處。馬汶注意到有一塊污泥濁水、滿是垃圾的場地,便上前向參議員魯莽地問道:“先生,你是否能答應我把這個垃圾場改為花園?”

“市政廳缺這筆錢。”參議員說。
“我不要錢,”馬汶說,“只消允許我辦就行。”

參議員大為驚異,他從政以來,還不曾碰到過哪個人辦事不要錢呢!他把這孩子帶進了辦公室。馬汶步出市政廳大門時,滿面春風:他有權清理這塊被長期擱置的垃圾場地了。

當天下午,他拿了幾樣工具,帶上種子、肥料來到目的地。一位熱心的朋友給他送來一些樹苗;一些相熟的顧主請他到自己的花圃剪用玫瑰插枝;有的則提供籬笆用料。消息傳到本城一家最大的家具廠,廠主立刻表示要免費承做公園裡的條椅。

不久,這塊泥濘的污穢場地就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公園,綠茸茸的草坪,曲幽幽的小徑,人們在條椅上坐下來還聽到鳥兒在唱歌──因為馬汶也沒有忘記給它們安家。全城的人都在談論,說一個年輕人辦了一件了不起的事。這個小小的公園又是一個生動的展覽櫥窗,人們憑它看到了瓊尼﹒馬汶的才幹,一致公認他是一個天生的風景園藝家。

這已經是25年前的事了。如今的瓊尼﹒馬汶已經是全國知名的風景園藝家。

不錯,馬汶至今沒學會說法國話,也不懂拉丁文,微積分對他更是個未知數。但色彩和園藝是他的特長。他使漸已年邁的雙親感到了驕傲,這不光是因為他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而且因為他能把人們的住處弄得無比舒適、漂亮──他工作到哪裡,就把美帶到哪裡!

星期五, 6月 16, 2006

Positive Thinking Pioneers

Pioneers bring change, and change is unsettling. But that's the price of progress. Henry Ford said, 'I'm looking for people with an infinite capacity for not knowing what can't be done.' In 1920, Robert Millikan, Nobel Prize winner, said, 'There is no likelihood that man will ever tap the power of the atom.' In 1943, Thomas Watson, Chairman of IBM, said, 'I think there is a world market for no more than five computers.' Wow! Rather than being concerned about what our most gifted people will come up with next, our greatest fear should be that they won't be given the chance to do it.

星期四, 6月 15, 2006

培養第二專長

你知道嗎?現在最熱門的技能,叫做「品味生活」!想讓職場成就如小白球般一杆進洞?先學會如何玩得認真、玩得專業!

曾有一位高階經理人苦惱地對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說:「我最關心的人是我自己,我想過另一種生活,但卻不知從何著手。」這問題是不是也打中你心?日復一日,你被繁忙的工作搾得疲累,辦公室成 為生命中唯一的表演場所,連表情也變得單調制式。韓第提出衷心的建議:「去其他的世界走一走,多看看別人怎麼做、多聽聽別人的想法。」

趣味進修
打開職場任意門
各種趣味十足的進修就是通往其他世界的任意門。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就是個好例子,工作空檔時間,她會偷閒到公司後面的 舞蹈班學佛朗明哥,甩著繽紛裙擺跳一首熱情的舞曲,找回對工作的熱情;但她深藏不露的,其實是算紫微斗數,已經自修多年的她,若聽到朋友有不順利,當下可 以擺起命盤解迷津,聽說還頗靈驗。另外,她還上過形象管理課,未來更期望學會魔術,在尾牙上大顯身手。「我不想變成一個很無聊的人。」邱文仁燦爛一笑,讓 人驚訝她的豐富。

特殊專長?營造個人品牌
別以為這些輕鬆有趣的進修課程只是娛樂,培養這些「第二專長」對你的職涯大有助益,有些能為工作表現上加分;有些具有鬆弛身心的功效,讓你有健康的身體衝刺事業;利用第二專長創立事業的也不少。

不管是品酒、國際標準舞、養生、攝影等等,以興趣為前提,利用下班時間培養工作之外的能力,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3R:Renew (重生)、Refill(重注)、Relax(放鬆)的美好經驗。其實,更多好處是:特殊技能有助於營造個人品牌。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楊子葆,在捷運知識 與外交事務的專業地位不容質疑,但最令人難忘的是葡萄酒專家的身分。當初他在法國念書工作,為了能打入法國社交場合,將葡萄酒知識生吞活剝,培養出他品酒 的好技能。原來只當作社交工具,沒想到成為顯著特色,楊子葆拿著酒杯侃侃而談的紳士模樣,是最好的個人商標。

高級社交?拓展商場人脈
對工作最有幫助的趣味進修,品酒、高爾夫、國際標準舞、國際禮儀、珠寶或藝術鑑賞等都名列在冊。這類專長在交際場合最常使用到, 台灣大哥大東信電訊副總經理王宇鎮就說:「高爾夫是很好的商業工具。一般在會議室談生意大家比較拘謹,到戶外打高爾夫,一場球打下來最少兩個小時,最後大 家熟了,生意也談好了。」

元智EMBA在2005年試辦社交實務課程。元智管理研究所所長沈仰斌認為,「專業經理人出國開會、結識外國合作夥伴的機會越來越多,瞭解相關國際禮儀,對他們在商場上一定有加分作用。」

對業務人士來說,懂得「高級」進修,特別能打進金字塔級的上層市場,與顧客間共通的話題,可當作人際之間的潤滑。因此,現在的車商業務代表、豪宅特攻隊、頂級理財專員等,都要學習這類品味生活的課程。

另外,元智邀請的國標舞老師蔡輝煌提到,他也在台積電、聯電、台達電裡教課,許多學生是為了工作上需要才來學舞。他舉例,華碩為宴請外國客戶,舉辦大型舞會,一位施崇棠的祕書是他的學生,因為跳得很好,受老闆之邀負責開舞,成為宴會上眾人焦點。

形象管理?增加無形競爭力
另一個很熱門的課程是「形象管理」。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總監陳麗卿,開課已有十年經驗,她發現80%的學員都是在職人士,三十多 歲的最多,「因為在這個階段,差不多是要升到中階主管的位置,當你與競爭對手的專業能力不分上下時,決勝點是專業形象。你必須想盡辦法成為獅群中最顯眼的 一個。」陳麗卿說道。

「初階靠得體、中階靠出色、高階靠質感!」陳麗卿補充。形象,是一種無形的競爭力。學校能累積學歷與專業;而形象管理教的是:怎麼把專業表現出來。一位新竹科學園區的女性CEO挑副總,在兩位學歷、才能相當的候選者中,她選了「長得比較像副總的那一個」。

「形象不能代表一切,但它有職涯加分的作用。」陳麗卿說。而她的學生邱文仁上完課最大的感想是:「瞭解自己的型、懂得呈現自己最棒的優點。」擁有自信,工作也更得心應手。

健康養生?再戰職涯巔峰
能否保持健康的體態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尤其對那些從年輕開始鎮日打拚、好不容易競爭到中高階的主管而言,發現自己身體每況愈 下、壓力太大不得好眠,許多人決心許給自己一個健康的中年或老年,針灸、太極拳、養生、瑜珈、打坐、中醫等養生課程成為時尚。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是代 表人物,早飯是地瓜餐,盡量避免應酬,平日能從繁忙的工作裡抽身一會兒,他就在辦公室裡席地打坐,閉目靜修,如此養生之道,讓他始終容光煥發、精神奕奕; 而北京奧美集團董事長莊淑芬,養成每天晨跑的習慣,20年來如一;頤德國際董事長蔡明勳每天兩次超覺靜坐,抒解壓力。

從這些名人的例子上,我們看到工作與養生是相互正向加強的作用,儘管已經站在職涯的巔峰,他們的體力仍必須足以再造下一個巔峰。

而學習養生的技能,不僅自助,還能助人。台灣大哥大公共事務處處長阮淑祥,想學針灸,治治自己的過敏體質,也能幫朋友或家人服 務;邱文仁想學中醫,「我工作一忙很容易感冒,我另一個同事能力很好,卻常常生病,有一樣的痛苦,學中醫可以幫幫我們兩個。」其實,這類特珠的小技能偶爾 展露一下,「對潤滑人際關係絕對有好處。」邱文仁補充。



發展興趣
一個蘿蔔兩個坑
當興趣成為生命中投注最多熱情的地方,再煩再累都還能興致高昂。興趣與工作結合是事半功倍,開發第二事業都有可能。著名的例子 有:喜好奇幻文學的朱學恆因翻譯《魔戒》賺進千萬版稅,還成立基金會,培育國內新世代奇幻寫手;生機飲食專家歐陽英、中醫博士莊雅惠都算是興趣與工作結 合,獲得好成就。

賺快樂的錢
「能把興趣與工作相結合,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福!」中國古董鐘錶協會會長曾士昕露出滿足的笑容。四十歲出頭的他職稱不只這一個, 你或許看過他在《GQ》上的鐘錶專欄,他同時也是各大錶店、代理商的教育訓練講師,舉凡手錶的行情、各種鐘錶歷史、維修哪裡找都可問他,被人稱做「會走路 的鐘錶辭典」「時間達人」。曾士昕與錶結緣得早,小學五年級父親送的那隻精工錶,讓他一頭栽進鐘錶的世界。品錶、選錶、藏錶、說錶的能力是興趣使然,年輕 時的他做過公務員,也曾在攝影公司工作,沒想過能靠興趣賺錢。直到他常去買錶的錶店老闆,覺得這個人被埋沒太可惜,便邀他到一家本土大型連鎖鐘錶店做企劃 專員。

興趣幫曾士昕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因為熱愛、持續在鐘錶領域不停地進修,更讓他成為各方競相延聘的專家。至於收入有多豐富?他沒 有直接說明,但是毫無背景卻愛錶成癡的他,靠著生活樸素(沒轎車、沒應酬)與自由工作者的收入,身邊可以「隨時要有不少的現金,一聽到有好錶要賣就能搶下 來。」應該是生活無虞的狀況。

星期三, 6月 14, 2006

chooses to die rather than change

In the 1940s, 80 percent of all watches sold were made in Switzerland. In the late 1950s, the digital watch was presented to them, but they rejected it because they already had the best watches and the best watchmakers. The man who developed it subsequently sold his idea to Seiko - and the rest is history! In 1940, Swiss watch companies employed 80,000 people. Today, they employ 18,000. In 1940, they made 80 percent of all watches sold. Today, they make 20 percent - and the majority are digital! This story demonstrates what happens when an organisation or an individual chooses to die rather than change.

星期二, 6月 13, 2006

再忙也要讀書

為什麼沒有時間讀書?
作家隱地先生說,如今的世界紅塵滾滾、熱鬧非凡,讓人們在外面駐足忘返,或許這正是年輕人越來越少碰觸書本的因素之一。

他認為,一個30歲的人,正逐漸行走至人生中途,生活中如果缺少了閱讀,那還真是人生至大的遺憾。閱讀可以滋潤我們的生命,閱讀 能讓我們保持對人世間的熱情,透過閱讀,我們可以進入不同年齡層的心境。一個成功的人,不僅要一路直奔向前,偶爾也需要回頭看看我們的來時路,而閱讀正是 要我們回想過去,也展望將來。

對於閱讀,達賴喇嘛認為:「如果你今生學得很多深刻的思想與知識,這些知識會成為你更深層的理解,那麼下輩子從孩提時期,就會有一些是前世留下的回憶。」

閒暇更要閱讀
法國的作家蒙田說:「與書籍交流,可以將我從惱人的無聊中解救出來。」他還說:「每個休息的地方都需要走路的空間。」

這句話相當發人省思,在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日,許多人已經開始思考,究竟要過怎樣的年假?

其實,喜歡旅行的人,不一定要挑這個搭機班班客滿、火車票一位難求、高速公路大塞車、旅遊景點人滿為患的時節找罪受;閱讀,也可以是另一種形式的旅行,打開書本,你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直接就上路了。

如果你已經忙碌了一整年,在閱讀的角落裡可以讓你暫時隔離所有身分的約束,暫時喘一口氣,不當父母、不做子女、不為人下屬或主管、也不必考慮另一半,你只要做個單純的讀者就好了。

對於單身過新年的人來說,不妨參考莎拉?尼爾遜(Sara Nelson)在《好書太多,時間太少》(So Many Books, So Little Time)這本書中的建議:「挑本好書,比找個適合約會的對象更容易,還可以跟著書本去有趣的地方。」

導讀應運而生
閱讀之前,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導讀?因為導讀者猶如大廚,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食材,如何挑選均衡又美味的菜單,讓食者吃得健康、吃得美味、更吃出心得,成為大廚戰戰兢兢的重責大任。

大塊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在《閱讀的風貌》這本書也談到,閱讀是給大腦的飲食,尤其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大腦的重要性已經遠超過身軀。

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說,台灣出版市場一年就有3萬多種新書,適當的導讀可以讓現代忙碌的讀者省下許多選擇的時間,直接進入自己喜好與需求的領域。

這幾年來,出版市場上出現大量與閱讀相關的延伸書籍,從《閱讀的狩獵》《閱讀的風貌》《書的迷戀》《書的天堂》,到近日推出的《藏書之愛》,這些書籍在視覺效果上運用了大量精美、又難得一見的圖片,再搭配感人的文字,希望喚起年輕一代重拾閱讀的樂趣。

星期一, 6月 12, 2006

3個出發點:為什麼大家都在進修?

【1】專業知識生命期短縮
以不斷學習來應變
王鳳奎去年辭去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教職,回國接掌工研院產業學院,負責整合訓練課程。跳出研究與教學的平靜世界,轉換到產業先驅的工研院,儘管他專精知識管理、E- learning領域,仍感受到學習的急迫性:「就像每一種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你的專業知識更新的時間間隔也縮短。」

產品生命週期是一條S曲線,Y軸代表市場普及率、X軸是時間,這條曲線說明一個產品從導入到市場成熟後,利潤降低步入衰敗的過 程。這理論很多人用在自己的企劃書中,卻沒察覺:底下那條時間軸越來越短了!一個產品、一項技術、一個服務能夠存活的時間縮減好幾倍。也就是說,去年開發 產品的知識很可能已不實用,更遑論只想依賴多年前的學校知識來應付工作。若不進修,如同那條S曲線,你的知識利用價值只能輝煌一時,貶值的速率加快,競爭 力也隨著衰敗。

是的,這是個快速流動的社會,但是很多人埋首在工作裡,忘了探頭出來看看現實,等到從慣常的工作中拔出,也可能已經是接到裁員通知,「被迫」拔出工作。



不進修,哪來生產工具?
或許你認為,外在變動不至於影響到自己,但對於內在個人面,你知道本身核心價值何在嗎?管理學權威彼得?杜拉克早就揭示這是屬於 「知識工作者」的時代,「知識工作者擁有知識,所以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而勞工可能須依賴雇主提供的設備做為生產工具)。況且,知識可以隨身攜帶,就儲存 在人的腦袋裡。」

這說明了知識做為生產工具的自我擁有性與可攜帶性,人不需再受限於土地、資本、勞力三種傳統資本,靠知識就能成功。因此在《杜 拉克精選:個人篇》中就提到:在美國若問別人在做什麼,很可能答案是「我從事冶金方面的研究」「我提供稅務服務」「我是軟體設計師」。知識工作者自我認同 的對象不再是企業組織,而是本身所專精的知識。「你必須培養學習的習慣,包括終生學習的習慣。」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某次演講強調,當回顧幾十年來的工作生涯,他發現只有工作前5年用到在學時所學的20%?30%,之後直接 用到的部分幾乎是零。當知識成為最重要且唯一的生產工具,利用專業進修,把已經做得好的事情做得更好,你才能自由遊走於各類組織,並為自己的專業感到驕 傲。



【2】不學習易被淘汰
進修,拉大職場距離
進入職場即步入另一個階段的學習,而工作上的累積和進步,往往決定你是否能取得優勢,拉大與其他人的差距。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進修!

在校成績優異不代表工作表現也優秀,關鍵在於是否保持學習。在工作生涯中,沒有持續學習如同坐吃山空,起初原地踏步,繼而落後, 最後淘汰出局。台灣大哥大東信電訊副總經理王宇鎮還在高雄辦公時,為了台大EMBA的課程,經常搭飛機南北奔波,對於進修,他的體悟是:「就像《C型人 生》中說的,做為一個現代人,面臨多元的環境,如何活得有自信、快樂,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吸收的能力,這已經是每人必備的基本能力了。」

探知時勢的好方法
「為學要像金字塔,要廣大才能高。」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認證委員會主任委員張瑞明指出,學得愈多,累積的資料庫愈大,愈能觸類 旁通。張瑞明認為自己工作15年才開竅,因為工作生涯就像管中窺豹,未見全貌。觀察到許多斑點後,逐漸拼湊,才發現是一隻豹。最重要的是,「要看全豹要多 方去看,不斷進修,從各個角度、拉大視野看,才能看得廣。」張瑞明說。

時代變化迅速,也讓過去所學很快無法再運用。政大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執行長溫肇東表示,1994年開始,台灣整個產業轉型,傳統產業出走,高科技產業興起,因而出現一批高失業率的高學歷族群。雖然學歷高,但是所學已不合時代要求。

台灣大哥大公共事務處處長阮淑祥建議,保持對產業結構變化的警覺性,才能避免選錯行、因殺手級科技應用的出現而失去工作,進修就是最先探知時勢的方法。



【3】學習會創造機會
儲備未來競爭力
「進修是永遠不會趨緩的需求。」104教育資訊網經理陳漢忠指出,大家會問一個問題:40歲時,拿什麼和人競爭?

你是否具備同樣的危機意識?根據104人力銀行200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25?35歲的上班族中有47.66%正在進修,進修的目的中有54.28%是為了提升個人競爭力。

任職基金會、28歲的王淑玲,雖然短期內沒有換工作的打算,但她還是利用下班時間,上補習班,準備理財專業人員、證券營業員、投信投顧業務員等金融證照考試。「反正先考起來,以後可能用得到,不用怕失業。」王淑玲在基金會的工作十分安穩,不過她很有危機意識。



趁年輕多投資自己
陳漢忠發現,2000年與2001年,經濟不景氣促使台灣上班族學習慾望增強。然而近一、兩年則趨緩,因為,公司沒倒閉、發出年終,傳統產業也站了起來。「有眼光、長期地計畫性投資自己進修的人太少了。」陳漢忠感嘆。

聯強國際產品總監黃基民的妻子李家玲,在神通電腦擔任美術設計時,自費進修廣告行銷與攝影,以瞭解消費者的觀點和拍照時怎麼擺設物品、取景、構圖。李家玲的想法是:「年輕時能多學就多學,學習進修會讓自己成長。從薪水中拿一些出來投資自己,很值得。」

美吾髮公司董事長李成家在必治妥公司上班時,只要他的主管去上什麼課,不管費用多高,他都跟著去上,有時甚至要花他一個月的薪水。最後李成家自己創立一番事業。陳漢忠指出,這說明了只要學習就有機會,而真正會成功的人,是持續進修,自己給自己機會的人!

星期日, 6月 11, 2006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究竟是什麼?

侯文詠,44歲,台大醫學博士

◎曾是台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廣播節目主持人、

網路公司負責人……

◎現任專職作家

40給30的建議:
在侯文詠的眼中,30世代雖然選擇變多,但是配備變得不全,只能東要一點,西要一點,這麼多的困境,這麼少的出路,「30世代的人一定要放大格局來思考自己的處境,」侯文詠建議30世代,不要再往既有的東西上去尋求夢想,而是要開發出新的可能空間。

以往在媒體上看到的侯文詠,無論是文字或是本人,都讓人覺得他的談吐機智又靈巧,而且看起來忙得很快樂的樣子。

現在看到的侯文詠,表情卻顯得自在愜意,他慢慢地端起咖啡,慢慢地品嚐,還叮嚀採訪者也慢慢來,不需要急著問問題。

無論是在人生態度上,或是個人生涯上,他都做了很大的轉變。

在樣樣求第一中迷失
在華人世界裡,作家侯文詠擁有廣大的讀者群,他是暢銷作家的代名詞,能讓暢銷與深度劃為等號,他更是難得的其中一人;很多五、六年級生都是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看他的作品,對他的文章內容可說是一點也不陌生。

也因為如此,曾經有一段時期,侯文詠讓自己忙到不可開交的地步。他不僅是一位專業的麻醉醫師,還得準備博士班論文與考試,更要找出時間來寫書、主持廣播節目、上媒體通告等。

當時他最常做的事,就是打開便當之後,吃了幾口又轉身去處理別的事,等回過神來時,卻又忘了自己到底吃過飯沒,只好請助理再幫他買一個便當。

這樣的情況不斷周而復始,但是他的「萬能」卻常常受到別人的讚嘆,許多人都把他視為偶像,恨不能自己成為第二個侯文詠,或是擁有侯文詠這樣會念書、會寫作,還可以當上醫生的聰明小孩。

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可是侯文詠卻愈來愈不滿意自己,生命中的多頭發展他原以為自己可以掌控得很好。從小到大各方面都拿第一的他,也一向認為自己可以同時經營生命中的許多第一,沒想到卻成為他不快樂的源頭。

那段時期他雖然持續寫作,但是只能用零散的時間寫些短篇的散文,這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侯文詠來說,是一種痛苦。侯文詠說:「我把寫作當作是一種社會責任。」這種責任感是來自於對社會的深層觀察,實在需要長時間靜下心來專心創作。

在這段期間中,他一直不斷地自問: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重新找回生命中的第一
1997年生日當天,侯文詠的生命忽然有了新的出口,他在獲得妻子與父母的首肯下,第二天就向醫院遞出了辭呈,準備回家專心創作。

儘管很多人對他的決定感到不可思議,儘管外人認為寫作應該是副業,醫師才是正職;但是,侯文詠卻很高興這個從33歲就開始思考掙扎的取捨,終於在36歲的時候塵埃落定。

「人生很短,我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侯文詠說。

卸下了多重身分之後的侯文詠,日子變得海闊天空了,他為自己訂定一年出版一本長篇小說的計畫,每天固定寫作六到八小時,剩下充裕的時間還可以照顧兩個孩子,與朋友聚會,甚至還能到健身房去練練身體。

他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不必一大早醒來就得趕著去學校或是醫院,可以有從容的時間準備一天的開始,讓他學習如何放慢速度生活。

因為步調放慢了,讓他得以專心構思長篇小說作品。有別於過去幽默機智的短篇小品文,這幾年他的長篇小說《白色巨塔》與《危險心 靈》陸續出版後,不僅暢銷,更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迴響。自我期許為「有社會責任的作家」的侯文詠說:「把生命中不重要的東西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是現在社 會荒謬的現象,」所以他努力把他所觀察到的社會荒謬面向提出來,透過他詼諧而理性的筆,來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社會的關注或省思。

他在近日的文章中說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因為你不斷地想這件事,才能夠有所作為。」


對他來說,勇往直前地走在寫作這條路上,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第一。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在從事著與自己的天性格格不入的職業,這就好像所有的人被完全打亂了秩序攪和在一起,彼此交換了自己本來應有的位置一樣。售貨員想要教 書,而天生的教師在經營商店;天性適合做農民的人在濫用和褻瀆法律。於是,每個人都強烈地意識到自己鬱鬱不得志而痛苦不堪。

許多人都感到納悶:「只有從事天性擅長的職業,才會給人帶來利益和榮譽。站著的農夫要比跪著的貴族高大得多。」

加拿大少年瓊尼.馬汶讀書總是很費勁。高二年級時,一位心理學家把這個十六歲的少年叫到辦公室。「我一直很用功的。」馬汶苦惱地說。

「問題就在這裡,孩子。」心理學家說,「你一直很用功,但進步不大。高中的課程看起來你有點力不從心。再學下去,恐怕你就是浪費時間了。」

孩子用雙手捂住了臉:「那樣,我爸爸媽媽會難過的。他們一直指望著我有出息。」

心理學家用一隻手撫摸著孩子的肩膀。「工程師不識簡譜,或者畫家背不全上九九表,這都是可能的。但每個人都有特長,你也不例外。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了自己的特長。到那時,你就會讓你爸爸媽媽為你感到驕傲了。」馬汶從此再也沒有去上學。

那時候城裡的工作很難找。馬汶替人整建園圃,修剪花草。不久,雇主們開始注意到這位小伙子的手藝,他們稱他為「綠手指」因為凡是經他修剪的花草無不出奇的繁茂美麗。

一天,湊巧來到市政廳,又湊巧碰到參議員。他發現前面有一塊污泥濁水的拉圾地,就提出了可以把它改建成一個花園。

「市政廳缺少這筆錢。」參議員說。

「我不要錢。」馬汶說,「只需要交給我就行了。」

參議員大為驚訝,他從政以來,還不曾碰過哪個人辦事不要錢呢!他把這孩子帶進了辦公室,當即辦妥了批准手續。

當天下午,小馬汶拿著幾樣工具,帶上種子、肥料來到目的地。一位熱心的朋友給他送來了一些樹苗;一些相熟的雇主請他到自己的花圃剪玫瑰用來插枝;有的提供 籬芭用料。不久,這塊骯髒的污穢場地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公園:綠茸茸的草坪,曲幽幽的小徑,他們在條椅上坐下來還能聽到鳥兒的歌唱。全城百姓,爭相誇讚小馬 汶。

不錯,馬汶至今還沒有學會說法語,也不懂拉丁文,微積分對他來說更是個未知數。但色彩和園藝是他的特長,二十五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成為一名園藝家。

杯子是杯子,打火機是打火機。它們的條件不同,功能也不同。杯子若是想不開,想替代打火機打火;打火機若是想不開,想扮演杯子盛水,那麼就是它們的人生噩夢的開始!

不要在意別人的喜好,你應該選擇自己的喜好。如果你喜歡木工工作,那麼你就去做一個木匠;如果你的內心要求你從事醫學工作,那麼你就做一個醫生。堅信自己的選懌並進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

不要懷疑這個世界是任由你去創造的,真正的成功在於出色地屢行自己的職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一點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做一個一流的搬運工也要比做一個二流的其他角色強。

星期六, 6月 10, 2006

學校沒有教的人生智慧

我自己沒有讀大學,進了社會以後,才發現其實學術是非常重要的開始;但更重要的是,要在這個社會生存,還需要有其他的工具。

我在意外的發現中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舞台,我是個非常熱忱的人,所以在服務業中找到了我自己的未來,也因此為自己開闢了一片天空。

我從美國運通公司的一個傳達職位,經過五年的努力,當上了美國運通的總經理;這個過程中有自身的努力,但更重要的還有時代的背景 使然。在三、四十年前的台灣,是一個時勢造英雄的時代,只要青年人肯努力,當台灣經濟急遽擴展的時候,就提供了青年人許多的機會,我也是因為搭上時代急速 成長的列車,被賦予了這個機會。但我覺得真正的挑戰,是從我擔任美國運通總經理之後開始。

主動了解他人
當時我是美國運通在亞洲第一個被拔擢擔任Country Manager的華人,當我參加世界經理大會時,我發現那是一個很難面對的場合。

我的英文還算可以,我在開會時報告財務預測及行銷策略等也都有準備,可是最難的是會後的餐敘,我突然發現沒有辦法跟這群朋友交 談。我所懂的都是跟業務相關的英文,而他們談的是跟商業、業務沒有關係的事,他們談文化、藝術、社會、運動、八卦新聞,沒有一個是我熟悉了解的題目。我覺 得非常挫折,稍微想跟他們談一些台灣的問題、公司的業務,他們說:「Stanley,白天已經講了那麼久的業務,現在就不要再談了。」所以我只能啞口無言 的在一整桌人之中,做一個沉默的個體。

回來之後,我覺得工作好難,覺得在美國運通似乎沒有我生存的機會,覺得美國人好像有點歧視我這個黃種人,於是低沉了一段時間。

經過重新思考之後,有一天我突然覺醒,發覺其實問題不在於他們,真正的問題是我自己。因為我必須了解,當我想要打入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環境時,怎麼能期待別人主動來了解我,重要的是我要主動去了解他們,去認識他們的生活及文化。

下一次參加會議時,我不單單只準備我的業務計畫、財務報表,我更努力了解美國社會的生活,了解他們當天的球賽、當地的文化、八卦 消息。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發現我的耳朵都打開了,原來他們談的都是昨天的球賽,當我融入球賽的情境後就不難理解,他們最在乎的那一球為何如此精彩!

了解了他們的生活習俗之後,我也開始融入他們,甚至還準備了許多的笑話,每次冷場的時候,就講一個笑話,大家覺得我這個人還滿好相處的,於是心結便打開了。第二年我居然當選了美國運通全球十大傑出經理。

我從一個完全沒有信心的人,一個覺得自己完全無法在這個環境生存的人,因為觀念的改變,也改變了自己面對事情的態度。

同學們即將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我給同學的第一個建議是,不要期待別人來了解你,你必須打入新環境;當你面對一個新環境時,「It is you have to know the others.」

找出自我優勢
第二個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二十幾年來努力從事推廣的小故事。

飯店是一個很被動的行業——要等觀光客上門;二十幾年前我在亞都飯店時,一直很不服氣,為什麼我們不能聯合起來行銷台灣?因為即 使你的酒店再好、再特殊,觀光客也不會為了你這個酒店來台灣,必須台灣有特色才能吸引觀光客。於是我帶領著台灣的業者到世界各地去推廣,努力要找出台灣與 別人不同的地方。那時我帶去的是朱陸豪的平劇、邀請張杰當場揮毫、帶大廚去現場表演廚藝、帶緞帶舞及許多民俗舞蹈一起去。

可是二十年後的今天,如果我還用這些節目,那就沒辦法生存,甚至是自取其辱;因為中國大 陸開放了,中國大陸有更多這樣的表演,放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於是再去時我帶的是鼎泰豐的小吃、春水堂的珍珠奶茶、雲門2的表演、漢唐樂府、原舞者以及胡 德夫。因應環境的變遷,必須用一個新的思維,重新找到屬於台灣的特色。

這些年台灣的成就其實是把過去中國傳統的茶道,變成更年輕、更活潑的珍珠奶茶、泡沫紅茶,行銷全球;又把源自於大陸的小籠包,變成台灣更精緻出名的小籠包,推廣到世界各地,也推廣到大陸。

所以,我給大家的第二個建議是,當你走出社會時,在不同的階段,也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勢,也為自己的國家找到優勢。

態度決定格局,無私才能奉獻
第三個小故事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幾年前我偶然看到的,一群中部醫學院學生寫的實習報告。

這些同學在讀醫學院的前幾年,為了了解醫生的工作及使命,自己組了社團,分成四隊:有一隊專門到安寧病房做義工,去陪伴安寧病房 的病人;有一隊到埔里基督教醫院做山區關懷,跟隨著醫師到山地從事醫療服務;有一隊去臨終病房;有一隊去精神病院。他們回來之後寫了心得報告,校長將它們 集結成冊,並分送給朋友,也因此我看到其中許許多多精采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一位女同學寫的,她到埔里基督教醫院,跟著一群醫生護士們到山區去看診,路程非常遙遠,要走好幾個小時才能看到病 人。其中有一位李醫師非常有愛心,醫術也很好,後來他發現這位李醫師是台大畢業的,甚至還到哈佛醫學院進修過;於是她問李醫師:「以你如此好的條件,為什 麼要到山區來工作?」李醫師告訴她:「我在台灣學到做醫師的技術,到國外重新學到的是做醫師的態度,所以我選擇到台灣的偏遠地區服務。」女同學大受感動。

當她回到埔里基督教醫院時,看到兩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和老太太,當地人叫他們阿公阿媽,阿公的名字叫徐賓諾,阿媽叫紀歐惠,他 們是挪威人,五十年前便來到台灣,他們沒有停留在台北或台中,而選擇駐足在最偏僻的地方,他們發現那兒有一大堆小兒麻痺病童,以及醫療資源的不足。

他們兩人四處募款,還回到自己的國家,告訴他們親愛的朋友說:「不管是基於宗教的熱忱,還是本著對人類的熱愛,請你們把愛心捐 獻出來,讓我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叫台灣,可能你們一輩子都不會去、也接觸不到的地方,那裡有一些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就這樣他們募款來到台灣,設立了醫院, 奠定台灣的醫學基礎。

經過這樣短短的學習,這位同學完全領悟了道理,臨走時她寫了一封信給這些前輩們,她寫著:「親愛的前輩們:很抱歉在你們過去的路上沒有我的參與,但希望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有我的足跡。」

同學們,當我看到這樣的信時,我心中是多麼的感動與澎湃!只是這樣一次的學習經驗,就完成了所有在學校學習的精髓,並啟發了做為一個優秀人才所應有的真正使命感。

走出去,挑戰自己
今天各位完成的是學業,但是很多人生的課程還是有待學習,如果我還想多分享幾個自己的經驗,我希望各位能夠學習面對失敗與挫折。台大人都是歷經許多考驗的優秀才俊,但也因為這樣,學習面對失敗與挫折,是你在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我有一次到一個友人家,看到他已畢業的孩子,他說正在待業中。各位,或許明天開始你就在待業,但我告訴這個同學,你不要用待業這 個字,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我說:「若我是你的話,I wouldn’t let myself wait and see things happen.」他說:「我已經送了一堆履歷表,我在等待。」我說:「我是你的話,我會回到學校去幫忙教授免費當助教;若我是學法律的,就去事務所做義 工;若我是學美工的,就到慈濟去做美術義工;我不要讓自己等待,Wait will get you nowhere.」你必須要走出去,挑戰你自己,當你停頓的時候就是失敗的開始,所以「Never let yourself wait for your life.」。

我來,為了向你學習
再其次我想談的是,前幾天我從新加坡回來,第二天七點鐘我就趕到苗栗參與「牧羊人青年之家」落成。

幾個月前有一群媽媽寫信給我說:「嚴總裁,希望你給我們一個鼓勵,雖然這不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成就,但這是我們社區裡所有人付出的努力,希望給中輟的年輕人一個可以學習的環境。」我到了那裡,主持人說:「嚴總裁,我實在忍不住想問你,為什麼接受我們的邀請呢?」

「我沒什麼了不起,我是要來接受你們的感動。當我看到台灣媒體報導的亂象,當我看到台灣人那麼絕望的時候,我知道有一群人,在台灣的角落那麼努力的為一個目標,付出所有的心血,我來這裡是要向你們學習的。」

我告訴所有的媽媽及中輟生們,或許在你的人生當中,你做的事不會有人知道,但我必須告訴你,你已經為你的生命頒發了一個偉大的獎章;在你的人生過程中,你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同學們,當我經歷過那麼多的經驗、考驗與折磨,我所知道的是,往往最後讓我有成就感的都不是份內所做的事,反而是來自份外所做的事。在你全力衝刺自己的未來時,各位同學別忘了,常常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最大價值與意義的,是來自於份外的事情。

帶著關懷與勇氣迎向未來
做為一個知識份子,做為台灣從貧窮到富有成長的一個重要的成員,我們都有一個使命。當台灣急遽成長的時候,我們買不到世界對我們 的尊敬;當我們有錢的時候,得不到人家對我們的認同。或許別人羡慕我們,卻永遠不會尊敬我們,尊敬是錢買不到的。也許台灣社會快速成長到一個程度時,更重 要的是人文素養,更重要的元素就像五十年前來自挪威、瑞典、加拿大各國的人,他們對台灣付出的關懷。台灣已經有足夠的能力,不單只要關懷自己,也要關懷別 人,所以希望各位能在每一個階層中改變社會。

我自己在美國運通時,經歷好幾個成敗的階段。那時有幾位同仁還不了解世界的情況,便要率領一個非常大的台灣團體出國旅遊了。我 很擔心會失敗,我有好多好多的事要交代給一位領隊,但最後我只寫了一封短短的信,要他到飛機上再看,我說:「Scott,這次的路程我無法期待你一帆風 順,但我期待你永遠都有勇氣,當你面臨困難與挑戰時,永遠都有迎向它、改變它的能力。」

各位同學,我不能期待各位,走上社會時是一帆風順的;我甚至不能期待各位能像過去的我一樣,有那麼好的機運。但是,我勸各位,當你遇到挑戰時,有面對它的能力,有改變它的能力,而且能夠為社會、為自己開創一個新紀元。

親愛的朋友,那個完全不知道的未來、充滿挑戰的未來,就在你面前即將展開,祝福各位鵬程萬里,謝謝大家!

星期五, 6月 09, 2006

轉行後,如何快速建立專業?

若你是成功轉行的新手主管,如何在轉業後的陌生領域快速建立專業感?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經緯智庫協理金慧婉及蔣承憲三位人資專家給你以下的步驟與策略。

第一步:辨識環境
連換個職階都得換顆腦袋,更何況你是跳到沒接觸過的行業,連帶著也得適應新公司。經緯智庫協理金慧婉說明,辨識環境的工夫若下 足,等於適應期減一半。從身邊開始觀察,公司文化、主管與屬下互動的方式,企業的地雷或是此行業的忌諱小心別碰(若想進行改造,等摸清規則、人事後再 說)。

此外,也要留意新職業的「行規」,有些行業領域較封閉,有一套特殊的行事準則,例如法官、醫師等。這些問題你可以請教相關領域 的長輩、朋友、同事,除了觀察,也得主動出擊。金慧婉建議你與老闆討論,了解老闆要什麼、公司未來的變動方向,並表達你的成就動機,請他多給予機會訓練嘗 試。

第二步:加速學習
「轉換成為專業人才後,工作要求是『精準』;轉換成主管,就要求『接棒接得好』!」經緯智庫協理蔣承憲如是說。他本身換了三次跑 道,從金融業轉為高科技業務人員,再轉為獵人頭顧問。剛轉業到經緯智庫時,他每次與客戶通電話的時間都很短,維持做業務的快狠準習慣,但是太短的通話時間 無法了解求才公司的詳細需求及求職者的疑慮不安,做為顧問,這樣就不「精準」了!他發覺後立即修正,談成的case果然增加許多。

若你轉行後是做主管,需要學習的事情更龐雜,但相對而言,能運用的資源也更豐富。蔣承憲建議,主管可以邀請各部門報告,藉著這樣的會議熟悉產業現況、公司狀況、以及相關人事,是加速進入狀況的好方法。

第三步:建立戰功
「30新人」與 「職場新鮮人」最大的差別在於,你的錯誤很難被容忍,還會被提高標準要求盡快有成果。邱文仁認為,到哪兒都一樣,人在組織中一定要有功勞。她記起自己剛進 人資領域時,許多在公司好幾年的同事認為她毫無專業、根本做不出什麼,還跟老闆嚼舌根,四面楚歌,沒人敢站在她那邊。但是她相信:「老闆願給我嘗試的機 會,就表示我有能力,缺的只是時間。」她告訴自己專注在目標上,在短期內持續做出成果、累積成功。而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把一切都看在眼裡,當邱文 仁終於在公司樹立起專業權威,他才笑著跟她說:「只有在專業上服人,才是唯一的道路。」蔣承憲也建議換跑道者,先找出公司最弱的地方、挑戰別人不想扛的任 務,一旦事成,你的價值馬上被彰顯擴大。

第四步:凝聚團隊
從另一個產業跑來的空降主管,最難收服人心。邱文仁建議主管要找出部下的button(按鈕),這個button可能是金錢、成 就感、職位、工作穩定性等等,主管的義務就是將它找出來,按下那個按鈕,你們便能合作無間。金慧婉則認為,在面對全新的人事,光是應付新的專業領域都沒時 間了,因此可以運用「擒賊擒王」的策略,了解部屬之中的意見領袖是誰,先獲得意見領袖的認同,其他人便會慢慢靠攏。有人認為關懷部下生活是拉近距離的方 法,但在彼此不熟悉之際,這麼做反而顯得刻意,而且搏感情的效力往往消逝得快。只有以工作為前提,創造共同願景才是長久之計。

第五步:面對過去的錯誤,才能開始另一段職涯
現代職場轉換已是常態,蔣承憲認為在前一份工作所遭遇的挫折與發現的缺陷,在進入下一份職業前,都應該好好面對改正,當所有陳舊 習慣拋卻後,另一番前程才能走得更穩健。轉行的新人不能一開始就妄自菲薄,「我們要期待自己,在人生起伏的曲線中,每一個低點都比前面的高點還要高!」這 是蔣承憲的建議。

星期四, 6月 08, 2006

轉行正流行

65年次的柯子瑜,今年29歲。她在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剛好錯過媒體的黃金就業熱潮,在升遷機會 緊縮的情勢下,面臨職場的卡位競爭。五年內,她陸續在廣告公司擔任文案、公關公司擔任公關,平均每年換一個工作,她的生涯始終無法向上攀升,發展出一條令 她滿意的軌跡。28歲那年,她懷著疲憊的心情辭去工作,重返校園,考上心理諮商研究所,希望在一灘死水的職場現況之外,培養一個可供發揮的第二專長。但是 面對兩年內同時兼顧學業與工作的經濟負擔,加上離開舊有職場的卡位圈,「心理諮商」目前看似有趨勢的前景,不知道未來就業的景況如何?今年她就要滿30 了,相較於職場上已經有一番局面的大學同學,還是學生的她心裡充滿各種擔憂,這條轉行的路真的是對的嗎?如果不是,已經30歲的自己豈不是一事無成?

從小就是好學生的鄭克偉,今年剛好滿30歲。他在今年4月不顧周圍一些反對的聲浪,勇敢地離開了百萬年薪的高科技主管職務,在 30歲前夕投入從學生時代以來就有的夢想── 旅行社業務。他甘願放棄一半的薪水與光鮮亮麗的頭銜,從基層的業務專員做起。因為「夢想不待人,趁著年輕的時候不做,未來逐漸面臨成家立業的壓力,就再也 沒有機會了。」他享受勇敢逐夢所帶來甜美的果實。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抬頭看看隔壁67年次卻入行多年儼然是「前輩」的同事,心裡不免有一絲隱憂:已經 30歲了,如果發現這又不是我要的,該怎麼辦?

轉行,也是找轉機
人說30而立,可是更多30歲的人,都像柯子瑜一樣,徬徨在生涯的十字路口,面臨著轉換道路的不確定性;或像鄭克偉一樣,依著興 趣與夢想,做出了人生正確的選擇,卻要背負「重新開始」的壓力,學習放下周圍的眼光。鄭克偉與柯子瑜的例子並非少數,據104人力銀行上半年度的一份轉業 調查研究,有七成二以上的上班族不滿意目前的工作。其中六年級生最渴望轉業,主要原因是「學非所用」或是「對工作沒有興趣」,最大的困難是「不知道轉往何 處」與「應該如何開始」。

這樣的現象其實一點也不意外。經濟不景氣,出社會的年齡後延,加上高學歷的競爭需求,30世代比前幾個世代都更晚入社會。

當兵兩年,研究所三年,很多人27歲才應徵人生第一份工作。加上幾年的摸索期,平均兩到三年、轉換兩到三個工作之後,才能逐漸掌 握人生的方向。「因此以前說30而立,以現在的標準來看,30歲,才是生涯剛要起步的時候,30之前都是在摸索與嘗試而已。」人力資源專家,也是104人 力銀行的行銷總監邱文仁分析。

這輩子你想做什麼?
轉業的理由也與上個世代迥然不同。這是一個「self-quest」(自我追尋)的世代。工作不僅是賺錢溫飽的工具,更隱含了自 我實現的意義。「30世代經常是一份工作做得好好的,卻把工作辭了。」在統一企業服務超過十七年的營運企劃部經理陳政南,說出了上一世代對於六年級生的共 同看法。另一個現象是,轉換到一份他們年輕時從未想過的行業,63年次的女高音廖英君,今年8月份召開她生平第一次個人的獨唱會,一年多之前,她還在傳播 領域,曾經擔任大愛電視製作人與AVEDA的公關,朋友與家人從沒有想過她會走上聲樂這條路。

「這一生應該從事什麼工作,才能徹底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天份與使命?」蟬連勵志與商業書籍榜上的暢銷書,以描寫矽谷的科技新貴 聞名的《晚班裸男》的科技作家坡?布朗森(Po Bronson)的新書《這輩子,你想做什麼》,以書名回應了這個世代的共同心態,也指名了這個世代的集體焦慮,他們獨享的幸福與原罪。

晚上路何妨晚抵達
其實30世代面臨比過去更大的職場競爭。除了興趣、圓夢與自我實現,很多30世代其實希望藉由轉換到一個有前景的行業,提早到達 人生的「那個點」。相較上個世代在同一間組織歷經生命寒暑,30世代度過出社會小工蜂般的黑暗期,每個都張大眼睛向外望著:哪一個產業薪水高?哪一種職務 升遷快?30而立,「應該」要升遷了,人生「應該」要有一番局面了。同學會的時候,那個過去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已經卡到小主管的位子,還沒有摸索出人生 方向的人,心中的焦慮格外沉重。人資專家,也是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李誠教授則提醒:不論什麼樣的跳槽規畫或職場競爭,都應該本於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按部就班地達成,「我不建議過度追逐趨勢與前途,因為世界變得太快,很多當紅的產業,一兩年後就沒落了。年輕人當然必須知道趨勢,才能判斷從事一個產業的 風險與未來,但是最重要的,卻是了解自己的專長。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where is my talent?』(我的天賦在哪裡?)」,了解自己很重要,還沒有找到開啟內在潛能的那一把魔鑰之前,不論從事任何工作,了解自己、挖掘自己潛能都可以持 續進行,李誠說。

「重新開始」是最大挑戰
而根據研究,轉業的幅度愈大,轉換的學習期會拉得愈長,時間成本愈高,所需要的心理建設與經濟準備也要愈充足。「大幅度轉業的 人,因為要進入過去不熟悉的領域,通常要經歷一段學習過渡期,最壞的狀況,可能會犧牲原本的薪資、職位,與對一個熟悉產業的技能與知識,重新開始!」這也 是104人力銀行創辦人楊基寬口中的「職場黑暗期」。在他36歲重新出發,創立104人力銀行之前,有兩年時間待業在家,是他人生中最低潮的日子。「如果 沒有成功,後果真的不敢設想!」

而學歷愈高,入社會愈久,累積了愈高的成就,愈容易受到社會期待與旁人眼光的枷鎖而裹足不前。處在轉業的中間地帶,青黃不接的 那一刻,前途茫茫、害怕的箇中滋味非外人所能道也。「當原本比你晚入行的同事一個接一個都有了成就,我卻還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辭去電視台記者的職 務,以三年研究所時間考上法官與律師的盧姿如,道出轉業過程中最大的恐懼──害怕一事無成的焦慮。

重新開始的確需要勇氣,而30歲比人幸運的,就是重新開始並不嫌晚,轉業成功的鄭克偉就很樂觀地認為,30歲是把握勇氣的最後時機!「想想看,等我成家立業後,生活的負擔一一加上,轉換的風險與投資都相對升高,到時候就算想換行,也會因為經濟與現實條件而放棄。」

下一個工作藏在哪?
到底如何避免「重新開始」這一步,把上述轉換軌道的成本與風險降到最低?答案是提早開始工作。「興趣,其實說穿了,都與過去的經 驗有關。」邱文仁給了一針見血的建議。「了解自己很重要,年輕人應該在學校多參與活動,藉由打工、實習的機會,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作為選擇工作的依據, 這可以減少將來因為發現興趣,再做轉換所產生的損失與風險。」

現有專業橫向延伸
而對於已經畢業數年,仍然在尋找自己方向的職場人士,邱文仁則建議可「從現有的工作衍生新的技能」。她舉自己職場數度轉業的經驗 為例,一開始的時候,在麥肯廣告擔任執行創意總監的秘書,發現不是自己長久想從事的工作,卻還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但是發現行銷很有趣,因此把重點放在跨 部門的學習。兩年的時間內,藉由秘書的翻譯需要,大量與行銷部門請教,觀察參與公司大小事務,無形中累積了一身行銷好武藝,也種下了日後在鎮金店擔任行銷 專員的種子。廣告公司的全方位經驗,也成為她在104擔任行銷總監的基礎。「一般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興趣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其實下一份工作,可 能就藏在現在的工作裡。」這種平滑的重心移轉過程,也減低了大換軌所帶來的巨幅損失。

找出優點跨出領域

這也呼應了前奇異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在暢銷新書《致勝》(Winning)裡,「騎驢找馬」的建言: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哪件工作會把你帶到哪裡。

如果要找到合適的工作,你就必須先接受第一份工作,了解你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拿手及不拿手的部分,騎驢找馬,直到尋找到合意的工作為止。

很多成功人士看來都是威爾許主義的信徒。他們回顧自己30歲的轉職經驗,多是運用既有專業的優勢,發展更多橫向的可能性,作為跨 領域的延伸。比如當紅的談話性節目主持人于美人,十年前是個奔波在各補習班教課的國文老師,在她人生30的時候,把握了妙語如珠的演講與主持專長,成功地 跨足了電台節目主持人,進而躍升螢幕;同樣以本業專長跨足螢光幕的,還有好口才的律師謝震武。

他們原本在熟悉的舞台都有突出的表現,卻在而立的生涯選擇當口,把握專長優勢,另創人生的高峰。

透過社團與生活發現自我
上課進修,參與社團活動,也是30世代自我發現的重要管道。64年次的陳瑞瑜目前在健身中心擔任瑜珈課程的老師,台上伸展靈活, 汗光淋漓的她,原本正業是貿易公司的秘書小姐,當初只是週末來運動健身的會員,卻愈來愈愛上瑜珈,並進階取得資格成為教師。在維持一段下班就來教課的時期 後,公司因為財務困難而停業,她乾脆把事業重心完全轉移到瑜珈,目前一個月5萬元以上的收入,還超過原本工作的薪資。「熱情是會被引發的,我從來沒有想過 會以教人運動為業,但是很多事你不試不會知道原來你是有興趣的,關鍵時刻,也可以成為你的生涯選擇。」

五年級的張大光,則從家庭生活中發現下一個事業的可能性。他原本是金格唱片的企畫經理,為人父後,因為常跟兩歲的寶貝兒子講故 事,沒想到培養出孩子早熟的邏輯能力,意外地發現了「講故事的商機」,除了經常到兒童書店當義務的故事爸爸外,更乾脆投資了300萬,成立一間專門跟兒童 說故事的故事屋。去年他離開待了十五年的唱片公司,「故事屋」這個充滿創意的生活點子,在評估發展潛力後,成為他目前事業的主軸。

不換也是一種成功
是的,如果你仍然對生涯茫然,卻又害怕大膽轉換將失去原本的卡位優勢,多養幾份工作聽來是一個折衷的選擇。多投履歷多面試絕對是 了解自己的管道,但是透過「換工作」來達到挖掘興趣、修正職場方向的目的,風險未免太高了。邱文仁就建議不一定要轉行,因為工作都是階段性的,若目前的工 作應付有餘,其實可除了正職之外,同時多養幾份工作兼差,進可攻退可守,「因為不知道哪一天,時機成熟的時候,哪一份會成為你的事業主軸。」當然,如果你 已經心有所屬,大膽行動就是解決之道。30換軌不嫌晚,就如同曾經寫出暢銷書《第7個習慣》的作者管理學家柯維停筆了多年後,終於悟出的《第8個習慣》 ──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或許再加上信心與努力,你會找到自己的道路。

星期三, 6月 07, 2006

《藍海策略》運用在個人生涯規畫上

Q:藍海策略是否可以幫助30世代運用在個人生涯規畫與職場上?
莫伯尼:這對於台灣的年輕一代非常有幫助。你可以做的是畫一條個人價值曲線(參考《藍海策略》一書第45頁),與其他同事 比較。如果你的曲線和你的同事是相同或相似的,這樣你是沒有理由脫穎而出、很快升遷的;如果你的曲線與競爭者是不同的,那麼你應該專注地做那些你可以做得 非常好的事,而非做很多事,但都表現平凡。你應該像黃尾袋鼠公司一樣,專注發展其中的幾項即可。另外,思考什麼是你可以創造、提升的價值,以及消除、降低 的部分(參考書中第51頁)。

例如當你的老闆想到設計網頁時,腦子裡出現的就是你,這樣在老闆心中的分量就不相同了,你的職場生涯也得以晉升。那表示在眾人 之中,你是有能力在那個領域做得很好並且被人重視。我認為當你認為自己真的很棒時,你就真的可以到達優秀的境界。舉例來說,我認識一個在西雅圖工作的學校 祕書,她一直很想獲得晉升。我問她個人的價值曲線是什麼?她如果只會文書的工作,例如安排流程、收發電子郵件、準備教課的用具等,這些其他祕書也都做得很 好,那麼她就跟任何一個祕書沒兩樣。後來她開始減少文書工作,並且學習使用所有網路相關事宜,例如網頁設計,並且利用漂亮的圖片做複雜的簡報。沒有多久, 她就不再是秘書,而成為一個研究助理。因為她學習如何幫教授蒐集資料、設計網頁,開創了自己新的個人價值曲線。

另一種方式,如果年輕人想要自己創業,就像在台灣研討會中一位非常年輕並且擁有二百五十家髮廊的老闆,想要讓他的事業更成功, 我建議他參考六大途徑架構,應用在他的事業上,去檢視其事業是否符合其他競爭者不同的價值曲線。因此不論是希望在公司升遷,或是自行創業,藍海策略都可以 幫助他們。

金偉燦:25到35歲的年輕一代,甚至是大部分的人,有很多時候沒有機會去探索、了解自己,有時是沒有正視自己並且思考這個問 題。例如即使我知道朋友是高、矮,但那是很表象的層次,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部分,因此莫伯尼談到藍海策略介紹的六個途徑架構,可以讓你開始探索自己過去 不了解的部分,若有潛在威脅應該去注重,有些弱點則應該忽略。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你必須非常用心,並且應用工具,這可以給予你探索自己的機會、了解自己真正 的強項,在進一步做職涯規畫時,你會發掘更多的價值。

Q:哪些是影響藍海策略成功與否的重要人格特質?
莫伯尼:我認為是謙虛、努力工作與行動力,以及讓自己生活與工作上更精進的渴望。此外,就是能夠接受以新的角度看事物的方式,並改變現有模式的意願。最後你必須有個信念就是如果你持續一直做,你就可以達到目標。

金偉燦:另一層面就是書中所提到的3E,參與(engagement),解釋(explanation),期望透明化 (clarity of expectation)。當不同部門的人成為一個工作小組時,3E可以激發人們執行與分享他們的意見,也成為彼此的合作原則。

Q:你們會建議台灣的年輕人如何評估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
莫伯尼:我建議參考書上第149頁的「先驅者(pioneers)——移動者(migrators)——安定者 (settlers)(PMS)」的圖表。如果我要評估一家公司的各項業務,如果所有的業務都是安定者,這家公司將不會有驚人發展,年輕人的發展空間也會 受限,因為他們不會成長。如果一家公司有一些新奇的產品,像是蘋果電腦發明iPod,我就知道這家公司有成長的機會。所以要做的事情是,評估公司的業務有 多少是屬於先驅者、多少是屬於安定者,與其他公司有何不同。如果擁有先驅業務的話,公司就會有良好的發展。如果我去一家只有一種業務的公司,例如一條航 線、一家類似7-11的商店,我會看策略草圖,並且自問:「這家公司與其他競爭者有很大的不同嗎?」如果真的和競爭者有很大的差異,那這家公司將會有很大 的成長潛力,當公司成長時,給予年輕人的機會也相對增加;如果這家公司就像其他的同業,那麼待在這家公司,現在的工作內容會和十年後相同的。

Q:你們是否有將藍海策略應用在自己身上呢?
莫伯尼:我認為最大的藍海策略是我們倆的組合,我們是個藍海的團隊。一開始組成團隊至今廿一年,我們愈來愈尊敬彼此。一個 是亞洲人,一個是歐洲人;一個是男性、一個是女性。許多學者的結合是因為彼此有共同喜歡的論點,但我們是對如何過生活有共同的觀點,在個人方向上,都想要 成為自己心中理想的典範,希望能夠對這個社會所有貢獻。有時金教授是老師,我是學生;有時他是學生,我成為老師,這是個很好的團隊。(編按:金先生原本為 美國安娜堡密西根大學商學院的教授,莫伯尼小姐在這個學校修他的課,因而結識,成為專業搭檔。)

金偉燦:我們在合作中經常練習公平程序的3E原則,參與、解釋、期望透明化。當我用某種方式做事時,莫伯尼教授或許不認同,就 會建議不如用另一種方式。不論我們做什麼都會彼此參與。我們想要做的不只是寫本書,現今社會上已經有許多書,我們是理論家,想要藉由理論使世界變得有所不 同。例如應用藍海策略在個人生涯規畫上、政府領導、企業甚至是個人晉升上。

Q:影響兩人最深的管理大師是誰?
莫伯尼:我認為不是管理大師,而是探討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科學哲學領域的哲學家湯瑪士?孔恩(Thomas Kuhn),他對我們在哲學思考上有深厚的影響與啟發。當你困在原有的典範中時,你不可能敞開心懷接受另個新典範,因此有許多人就會陷在紅海中。就像星巴 克在成為咖啡產業的藍海之前,大家無法想像那個產業會興起,因為他們不向外看。孔恩認為要去看外界模式,你就有潛力去看到未來發展契機。我們在寫這本書 時,就引用他這種概念。

金偉燦:在寫這本書,給我們最大啟發、讓我們最喜歡的書就是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你可以用更延展的方式去看事情。例如有一群人在看一座廟時,有人看到它的顏色、有人看到它的外形、有人看到高度,每個人看到的 景象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角度與價值系統都不同,也由於如此,每個人看事物都會用特定的方式。這可以解釋如果你使用紅海策略,你看待每件事都會以紅海的 方式,因為那是你的觀點。那麼我們如何有觀點,但仍可以看到除了紅海之外的更多事物呢?

當我們使用藍海策略時,就是想試著改變原有的觀點,並提供方法論的過程。當你讀了這本書且欣賞其概念,之後再來看政府、企業以 及個人職涯規畫時,你就會用不同的方式,發現一些你以前從未發覺的事情,這是我們藍海策略中最基本想要傳遞的觀念。我們與孔恩想要談的哲學概念是有關連並 且是相呼應、有共同性的。

莫伯尼:舉例而言,就像我將手掌舉起,從某一角度看它只是薄薄的一條線,非常地狹窄;但藍海策略卻是請你轉換到另一個角度來看,原本一條線卻變成一整個寬廣的手掌。這兩者是同樣的物體與真實狀況,只要你轉換觀點,就可以看到不同景象。

金偉燦:就像是一首歌,它是首悲傷的歌或是喜樂的歌,會依據不同人的心境,而有所不同,這就是不同觀點使事件變得不同的例子。就 像在同樣的紅海當中,有人看到機會、有人看到危險;有人看到紅海、卻有人看到藍海。所以我希望利用理論、方法論、過程,可以讓你們有機會看到藍海,而非紅 海的競爭策略。而這種不同的典範將成為一種思考觀點,當你不斷研讀、不斷了解,你將會看到潛藏機會的藍海,而成為一個更成功的人。

星期二, 6月 06, 2006

貴人

每逢聽見算命大師說「你命中缺乏貴人」,或「你今年會遇到貴人」,總會令30世代的職場人豎起耳朵,內心動盪、或悲或喜。

沒錯,「貴人」這兩個字,就像職場上一條看不見的虛線,牽起大家敏感的神經。在曖昧不清的職場年代,命理師的一句話,像催眠般影響人的大局。

貴人有幾種?
一般職涯理論,都把一個人三十年的事業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十年,25?35歲,目標應該在培養專業,而非人脈。德勤管理顧問公 司總經理顏漏有就提醒,「年輕人在這個時間,並不需要刻意把重心花在建立關係上,而是利用每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機會,附帶就建立了你的人脈。」

但是職場的競爭白熱化,人人都高學歷的時代,專業能力漸漸成為基本條件,不再是加分選項。進入職場五、六年,結識人脈的能力、 視野格局的大小,在實際的職場中還是影響一個人是否能提早出線的因素。也不乏出社會較晚的30世代,想要藉著抽到「貴人」這張牌來提早翻身。

這樣的觀念到底是否正確?而貴人從哪來?首先,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給貴人下了一個定義:「貴人」其實就是能提供你知 識、技能、態度、或機會的人。壹傑行銷學院創辦人兼執行長劉國偉,則把貴人詮釋為人生導師??貴人能將他的智慧傳授給你,避免你犯下他曾經犯的錯,讓你提 早成功。

積極型與消極型貴人
總而言之,貴人,就是幫助你的人。消極面來說,你本身已經很好了,只是有一些外在的阻礙,像是創業的資金匱乏、升遷管道的缺乏, 這時貴人是一個會幫你排除外在阻礙,給你機會發光發熱的人。積極面來說,遇到教練型的貴人,比如一位好的主管,他會磨練你、雕琢你、更新你的人生態度、激 發你的潛能來自我突破。因此可以確認一個人貴人愈多,格局就愈大。

但是能不能擁有貴人,卻與自己的心態有關。不到35歲就順利位居要津、目前是台灣諾基亞客戶暨市場營運行銷協理的姚冀寧,就認為生涯無處不貴人。若剛開始不覺得某人對你是好的,甚至還覺得遇到他根本是一場災難,可能事後再回想時,才發現他竟是你最大的貴人。

唱衰型貴人
是的,貴人不見得是對你說好話的人。尤其是企圖心強的人、開創力大的人、挫你銳氣的人,才能讓你學到最多。壹傑行銷學院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劉國偉,回想起當初創業的過程,貴人就曾經給過他忠告。

當時在雀巢的老闆非常欣賞劉國偉具策略性思考的頭腦,但也看出不到30歲的劉國偉少年得志,空有理念,卻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侷限,因此坦率地說:「行銷大師要有很紮實深入的經驗,不是靠換產業得來的!」同時奉勸他要下苦工,起碼要在雀巢待二十年。

經過一段艱苦的奮鬥過程,如今壹傑行銷學院已經成為行銷教育界第一把交椅。回想起當初老闆的看「壞」,劉國偉坦承滋味不好受,但 是他認為就算再過十年以上,這句話仍會牢記心上,時時刻刻自我提醒,檢驗自己是否有走偏!而他認為今天之所以會受到肯定,並沒有成為一位投機客,都要感謝 老闆的直言。

教練型貴人
貴人會操練你,逼你走出自己的舒適區(Comfort Zone)。貴人之所以為貴人,自然是比你聰明的人,在你還看不到自己的未來時,就率先看出你的潛力。在聖經中,大衛因為以色列王掃羅的追殺逃避至洗格 拉,過著安逸與逃避的生活,而神為了訓練大衛,讓大衛完成重回耶路撒冷的使命,便降火焚毀了洗格拉。真正的貴人,會焚毀你的洗格拉,逼你走出舒適區,這樣 的舒適區可能是一份高薪卻沒有挑戰的工作,或是不需努力就能獲得的名聲與報酬。

在拍電影《最好的時光》時,舒淇就幸運地遇到了此種教練型的貴人??侯孝賢。因為侯孝賢嚴格的逼迫,才迫使舒淇放下貪玩的人生態度,以及太容易賺取的金錢,逼得她發揮驚人的演技奪得金馬獎。



貴人也要挑人
經常擔任別人貴人的劉國偉,也分享了屬於貴人的思考邏輯。貴人本來就有助人的欲望,只是缺乏標的物,「說穿了,貴人也在挑人。」因為貴人的時間寶貴,你到底是不是值得投資變得很重要,「貴人其實會選擇幫一個值得幫助的人,而非需要幫助的人。」

怎樣的人是值得投資的人?不外乎讓貴人覺得可以從你身上看到未來的希望,讓他覺得與有榮焉,當初沒看錯人!近年擴展大陸市場成就 非凡的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出道以來一路有貴人加持。問當初青創會兩位前輩李成家與戴勝通如何慧眼識英雄,會幫助這個不到35歲、不具經營經驗的舞蹈老 師?答案是:「她有潛力,教她我會有成就感!」

如何遇貴人?
因此,我們可以歸納出什麼樣的人身邊貴人特別多?第一,有一顆渴望的心。若你是一個願意去相信人的人,貴人有可能真的會從天上掉 下來。第二,你是虛心的人。把自己想像成什麼都不懂,承認且懂得欣賞他人的優點,以謙卑的心向人請益,貴人會自然靠近。第三,學習的熱忱。先不要判斷貴人 會對你有什麼幫助,而要問自己願不願意按部就班多方學習,複製他人頭腦裡的智慧。

最後,通常會吸引貴人的,則是具有創新能力,勇於接受挑戰的人。換言之,如同暢銷書《與成功有約》、《第8個習慣》中,作者史 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一再強調的不管面對挫折挑戰,都能擁有積極正向力的人,「如果自己都不想超越自己,怎麼能期待別人來幫助你?」

7種態度養貴人
那麼對於處於人脈缺乏、職場生涯剛起步的30世代,如何在實際的生活中培養貴人呢?

首先,你必須是一個真心喜歡與人相處的人。

在心態上,不能抱著「我要找一個貴人」的態度。向來擁有好人緣、深度洞悉職場人際互動的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就強調,是否是未來的貴人,其實無法一眼就看出,因此認識人還是不要以太功利的角度出發。

貴人可能是你的上司、你的同事,甚至是你的下屬。像唐雅君至今幾樁重大事業的機緣,竟然都意外地由上舞蹈課的學生牽線。因此,絕對不要小看你身邊的人,事實上,廣結善緣、讓大家喜歡,就是培養貴人的第一步。

第二,把專業做到最好。

廣告圈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奧美廣告三大董事長宋秩銘是莊淑芬的貴人、莊淑芬又是白崇亮的貴人,都是在專業的頂峰進行世代交替。

第三,要花時間。

只要是人,就沒有科學的方法。人際交往是一段需要投入交流的過程,花時間,才有機會讓貴人看見你。孕育幾米等無數暢銷作者的出版 界奇人、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邀約作者從來不立即簽下合約,總是細細觀察,先了解一個人的才華、天分、性格,再找到適合合作的方法,許多寫書計畫都可以 一等再等,直到最好的作品出現。

第四,常懷感謝的心。

很少人喜歡被人利用,從人性來分析,貴人幫助你,多少也都希望能獲得適當的感謝。因此若你從頭到尾都懷有利用別人的目的,通常也都會被識破。

第五,樂於幫助他人。

「先不要問別人能為我們做什麼?要先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什麼?」這是暢銷書《別自個兒用餐》的作者啟斯?法拉利(Keith Ferrazzi)摸索出最重要的結識貴人之道。啟斯?法拉利從一個勞工家庭出身的球場桿弟,一路成為頂尖企業的領導人,憑藉的就是這個方法。

第六,不要被自己的身分綁住。

目前擔任南僑集團家品事業部總經理的李孟娜,原本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外商,從未考慮過本土企業,卻被南僑董事長陳飛龍欣賞進而延 攬,一句「妳一輩子都在幫外人工作,什麼時候才要來幫中國人工作?」才一語驚醒夢中人。如今在南僑的挑戰與發展,都超越了原本在外商的心態與格局,讓她有 跨級的成長,也讓她深覺陳飛龍是她生命中的貴人。

第七,勇於參加社團。

許多從事內勤工作的30世代,認為自己無法接觸廣大的職場人面,自然與貴人隔絕。壹傑行銷學院創辦人劉國偉就建議,每個人至少應 該參加兩個以上的社團:一個與專業相關、一個與專業無關。「目前為止,回想對我貢獻度最大的人,都與我的行業不相關。」劉國偉回顧這些意外的貴人,包括教 會裡對他諄諄開導的長老,都不是自己在職業圈所能遇到的。

名片管理專家楊舜仁大學時代曾經參加多達十三個社團,以平常心自然結識的同學,後來都成為大企業總經理級的人物。這些玩樂的場合,也都是認識貴人最好的機會。

最後要提醒的是,千萬別拘泥在「貴人」兩字上。因為不管有道理、沒道理,好人、壞人,能教導你領悟一些事情的人,就是貴人!

找到內心深處的「天才」

今年7月19日,前任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跳槽到微軟最大的對手──Google,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

這位在台北出生、長大到12歲才留美的傑出科技界高階主管,任何異動都動見觀瞻,原因是他曾帶領微軟大中華公司,打入北京朝野,讓中共官方不再因為微軟不開放原始碼,而產生敵意。

44歲的李開復,在台北讀完小學,就被留學美國的大哥,帶到新大陸當小留學生。他在大陸拓展微軟業務時,有一句名言說:「其實我 沒有什麼天才。」這話遠追溯自他踏上美洲大陸的那一年(1973年),他因為在美國南方(Deep South)的田納西州鄉下學校?,被老師和同學們當做「數學天才」。但也正是在這一年,他內心了然,開始相信「自己其實沒有什麼天才」。

後來,他更發現,很多天才其實一生不快樂。原因是,他們對生命沒有熱情。

天才不能改變人生。人生的志趣、心中的熱情、反覆辯證後的生涯目標,能夠年復一年引發一陣陣的內心的聲音,其實才是引導人生方向的關鍵。

他在美國田納西州的一所天主教學校讀初中一年級時。有一天上數學課,老師提問:「把七分之一換算成小數點,是多少?」

李開復立即高高舉起手來,朗聲答道:「0.142857142857……」

所有同學都把眼睛張大了。老師驚歎不已,說在自己的學生中出了一個「天才」。

李開復成年後反思,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天才」,等著有一天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天才」這兩個字其實是個陷阱,多少人誤入 其中。它讓很多人過高地估計自己,還讓更多的人過低地估計自己。人們常常認為一些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擁有超越常人的天賦,其實那是不了解傑出人物從 小到大都在做著和普通人一樣的事情,只是因為他們遇到了一些普通人沒有遇到的契機。

李開復發現美國的教育就是圍繞著問題展開的。但在那時候他還不明白這些,只是覺得有了一種全新的感覺:「如果給一個孩子很多不同的東西,去刺激他,總會發生影響。我覺得腦子漸漸地離開了背誦知識的軌道,整天拚命想自己要說什麼話、提什麼問題。」

李開復一生對學問的熱情就是在那時候發現。

心中的熱情、反覆辯證後的生涯目標,成就他一生對資訊科技的熱情,就是一生支持他攀爬到微軟全球副總裁,以及Google中國區總裁內心的鼓聲。

星期一, 6月 05, 2006

誠品,又寫下一頁傳奇

台北人真幸福,這是當過日本第一大報《朝日新聞》《亞洲週刊》香港特派員的日本著名作家新井一二三的感慨。

誠品史,文化史
台北誠品書店建立的文化地標,算是華人世界的泰山北斗。「北京、上海缺多元開放;新加坡、香港缺讀者數量。」當過台北市文化局長 的清大客座教授龍應台,今年6月3日在《中國時報》發表專文「在一個有文人的城市裡」寫道:「台北的誠品書店在廣大的華人眼中,是一個重要的『台北文化』 地標,這樣的書店可以成功,不僅只是一個經營的技巧而已,它需要社會的多元開放,更需要數量足夠的、相對成熟的讀者群體。」

經營「品味」成功
而長期觀察誠品發展軌跡的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則一語道破誠品經營的成功關鍵:「它基本上是一個以書為核心的商場設計。誠品的成功,一方面是吳清友先生個人的品味,一方面是他具備產業觀察的能力。」

書和文化是誠品的靈魂。「雖然賠錢了十五年,吳清友從頭到尾都很篤定,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方向,」姚仁祿認為,這也是誠品可以在第 十六年突然一賺就是5000萬台幣的關鍵因素之一:誠品的品牌形象整個起來了,帶來如企業突破「規模大數法則」(critical mass)後的豐厚營收。

消費社會成熟
也有人從台灣社會成熟度的觀點來解讀誠品的成功。他們解釋的誠品現象,其實就是台灣消費型態逐步改變的現象。難怪它會一虧十五年,因為十五年前台灣的美感社會才剛起步,生活文化才剛萌芽;難怪它會在虧了十五年後,於去年開始獲利,因為台灣的消費社會已經成熟。

台灣人擁有誠品的幸福感是這幾年才慢慢累積的,畢竟,十六年前誠品剛出現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時,沒有穿戴整齊,還真不敢走入誠品。因為當時它很布爾喬亞,幾乎都是外文及藝術設計之類的冷門書籍。

愛書人的集體創作
但是誠品變了,它從原來白領菁英式的小眾書店,十幾年間發展成擁有四十九家連鎖店的書店主流,甚至即將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精華 地帶,建立號稱台灣最大的七千五百坪(整個信義計畫區統一集團大樓的營業場所,扣除餐廳、展覽、表演場所等,書店實際的面積是三千坪)的國際型書店。

誠品的變化,其實就是台灣幾十年來消費社會的縮影。1989年誠品的適時出現,等於是為台灣社會提供了一個自由靈魂的出口,她 成為台灣的巴黎左岸,大家在誠品書店裡翻閱新的西方思潮、用眼睛感受新的美學風格。難怪誠品董事長吳清友感慨說:「誠品是台灣社會十六年來的集體創作。」

30世代,誠品世代
廣告人孫大偉說:「我的青春,我的金錢,全都奉獻給誠品了。」這句話讓很多30與40世代的愛書人聽了頗有共鳴,在他們年輕氣盛時的黃金閱讀時期,誠品在他們生命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位置。

90年代初期的誠品,扮演著啟蒙者的角色。當時台灣才剛從解嚴出來,忽然感受到自由的空氣,卻又不知道該從何處邁步。有一天,當 大家開始說:「我剛才去逛誠品了。」而不是說:「我剛剛去書店買一本書。」誠品的品牌風格於焉建立。當時,擁有小小的一張黑色誠品會員卡是很多人的驕傲, 那代表你常去誠品,而且閱讀誠品。

誠品或許曾是菁英的書店,但是菁英無法撐得起誠品。它開始走複合式書店的新路線,以書為核心,周邊商品成為它所販賣的生活美學,從菁英到大眾、從大眾走到分眾,誠品對菁英的定義遂成為「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采的人」。

開創自30世代
談誠品,不能沒有吳清友;但是吳清友,也不能沒有誠品團隊。誠品團隊是文化創意人堅持理想的縮影。舉世皆然,在民主開放的社會 裡,總是有那麼一群對文化懷抱極高憧憬的年輕人;在台灣,就是獨一無二的誠品,提供他們實踐理想的地方;於是他們群聚在這裡,個個都很難搞,卻又賣命十 足,短短的十六年間,在台灣發起一個個引領台灣思潮的書店活動,從「今夜不打烊」、「看不見的書店」、「誠品講堂」,到「誠品藝文活動」等。


有人說,誠品之所以存活下來,是吳清友的堅持;而吳清友的堅持,又來自於背後這個敢於有所為的誠品團隊,當吳清友不斷將誠品書店的夢做大時,他們就忙於實踐。

誠品團隊的可貴在於,他們把文化看得很重要。他們讓知識成為流動的狀態,透過演講、藝文活動、講堂,更藉著一間間「連鎖而不複製」的誠品書店的實體空間,把他們的理想和品味做出來。

世界人不眠的交流
「我們非常幸運,有這樣開闊的發揮空間。」誠品企劃處經理林文琪自豪地說。她曾經當過影評人、西北航空空姐、華威葛瑞廣告公司AE,但在誠品工作十一年,讓她有志業之感,迄今衝勁十足。

誠品用心營造出來的「書的博物館」式氛圍,讓台灣人走進這高雅、歐風的實體書店時,彷彿進了巴黎羅浮宮的殿堂,覺得閱讀是一件神聖的行為。

誠品其實也是幸福的,因為十六年來有那麼多台灣的人在默默支持誠品,無論是政府、讀者、企業家,甚至是有朋自遠方來時。當日本東 大教授午夜在誠品敦南店驚異地對作家柯裕棻說:「為什麼一個城市需要一個24小時的書店?」他的語氣是讚嘆的,原來這城市有這麼多失眠又渴望閱讀的群眾。

香港人成群結隊來台,在吃完永康街鼎泰豐小吃後,誠品書店絕對是他們來台必逛的景點,他們好奇地在誠品看書也看人,然後帶走一大袋的豐收。

那麼本土的台灣人呢?

全世界第一家24小時書店出現在台灣,證明了台灣人真的會去捧一個書店的場,2005年12月底,台灣最大的書店,誠品信義旗艦店準備開幕,這座像博物館又像百貨公司的書店,不知道是否會再度改變大眾對書店的看法?

30.com.tw
2005年12月

星期日, 6月 04, 2006

贏在態度

剛接任無印良品副總經理一職,58年次的王文欣就說:「35歲的職場應該開花。」當大部分的30 歲世代還在抱怨職場發展已經被四、五年級卡位完之際,一群30 something的工作人,在焚風過境的職場如耐旱的番紅花點點出現。經理、協理、副總……他們在職場上升遷的速度,像開著法拉利在德國無極限高速公路 上行駛狂飆。圍觀的群眾驚叫連連,包括他們的部屬、同事、競爭者,甚至已經成為下屬的老闆都不可思議地驚嘆著:到底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25歲探索、30歲深耕、35歲開花、40歲結果,事業地圖清晰鋪陳。當大部分的人還是在原地徘徊不前,或是跳來跳去,隨意按下「replay」按鍵,這些人早熟的成就令人驚羨不已。

不預設立場反而成功
令人跌破眼鏡的,這群六年級副總們成功的驅動力,與你我的想像大不相同。他們一點也不「功利」,不像耳熟能詳的三、四年級創業 家,成功來自人生早年的貧困與挫敗,或是像某個成功學大師的刻板教材,某種把人生的時鐘打開,功利性機械化地設定:「我35歲一定要成功。」事實上,這群 人壓根都沒有想到「贏」,因此他們早已「贏在動機」。

對無印良品副總王文欣來說,她從來沒有想過「頭銜」,成功的動力僅僅出於「感情」──企業的情感認同:「老闆需要我,我不能辜 負老闆的期待……」甲骨文(Oracle)副總、業務常勝冠軍都景福說:「案子複雜我就亢奮,只要能打敗對手,我就驕傲了!」目標甚至不是金錢、地位,只 是單純地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匯豐銀行副總裁楊琇惠對「為什麼可以成功」這個問題,反應呆滯了好幾秒鐘:「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對沒有留洋學歷、 五專插大、從整理倉庫約聘人員做起的她來說,人生就是一路「呆呆往前衝」。

因此成功不是來自目標設定,而是來自某種態度與個性。成功的人,首先要夠「呆」,因此不會自作聰明把路走窄;成功的人絕對夠「謙卑」,所以才能不畏挑戰且永無止盡地學習;成功的人,絕對夠「單純」,才不會因為過分複雜的目標而分散有限的心力。

另外,成功的人的焦點,並不在「自己」身上,他們注視著自己以外的某個更大更重要的原則。比如家庭、比如服務的理念、比如社會前 進的可能性。「當人逐漸到了一個地位,會漸漸發現,當初吸引你的那個頭銜、那張名片非常淺薄……」經緯智庫企管顧問楊自寧說。從真正出類拔萃的人身上,都 可以看到他們對產品的熱情、對於傳播某種美好觀念的熱情、能夠提供更好服務給人類的熱情……

選擇沃土才能開花
在「態度」這個大戰略原則之下,其它次要的戰術才能發揮真正的功效。觀察這些年輕的職場成功者,他們生涯的頭幾份工作,幾乎都進 入了以績效導向的外商,或是十分有成長潛力的本土公司。年輕者未必以「經驗」、「產業知識」、「人脈」取勝,因為這三項都需要時間的因素。但因潛力無限與 拚勁十足,他們在每一個過程都可以展現「快速學習的成果」,繳交超過標準的績效,也因此得到主管的栽培與提攜。

熟悉科技業高階人力動向的優駿企管總經理鄭錦翬,就鼓勵年輕人進入一個願意投資「系統化教育訓練」的大公司,以及「輪調制度」的公司。教育訓練可以「避免自己盲目地摸索」,大幅縮短職場開花結果的時間,而輪調則是培養未來管理職所需「全方位視野」的搖籃。

北電(Nortel)業務副總經理黃彥文就談到因為進入了北電,每一年公司的「成長計畫」與自己的職場規畫不謀而合,因此讓他在每一年的評估中重整自己未來的目標。

另外,這是一個everybody sales的時代。以職務的選擇來看,從事業務的工作、負責直接帶入收入的部門,能見度較高,確實比較吃香,升遷速度也快。Oracle副總都景福原本在 政府單位工作,因為確立自己的目標,毅然離開了技術導向的專業職務,投入業務銷售的領域。

全美最大塑膠設計供應商綺城科技(Moldflow)大中華區總經理葉人魁,年僅30歲,是集團內唯一的華人高階主管,他之所以能與全球40、50歲,長他兩輪的總經理們平起平坐,仰賴的就是中國、香港、台灣三地的業績,數字會說話。

看準趨勢大膽投身
除了進對公司做對事之外,掌握產業趨勢的變化則是職場成功的外部因素。平庸者看眼前、成功者看未來,成功者知道如何判斷產業的趨 勢。他們勇於放棄眼前安逸卻無用的做法,不固執己見在一灘死水的環境中打轉。30歲就當上副總的楊琇惠,目前總管匯豐銀行中南台灣的財富管理,在民國 80、90年代還沒有人聽過理財專員的時候,她就極具冒險精神地率先投入這個新興的領域。

甚至當整個產業聽起來一點也不「炫」時,有潛力的人仍可一眼看出它的價值。64年次的葉人魁,台北大學企管系畢業後,在參數科 技擔任業務經理,當有機會到塑膠製品的綺城科技時,他的內心也曾猶豫不決。但仔細考慮後發現,不管多前瞻的產業──手機、螢幕、汽車,都少不了最不起眼、 最傳統的「塑膠」原料,綺城科技又是這個領域的寡占者,便當下決定前往。果然判斷正確,他的績效表現良好,短短三年內,就從業務經理升任業務副總。

吸引良師推你一把
「態度」吸引貴人,這群職場成功者幾乎都曾遇過一位很好的教練。無印良品副總王文欣,特別推崇曾經培育出三十二位總經理的「金牌 教練」──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自豪三年來提案沒輸過的Oracle副總都景福,則歷任三位作風迥異的明星級老闆:何經華、李紹唐、吳昇奇。

現任英商巴克萊銀行的副董袁以沛,則歸功於花旗銀行的儲備主管計畫。就像所有的MBA歸國學人,袁以沛一開始也曾立志要成為華 爾街裡的trader(交易員)。回台進入花旗,銀行指派給他的「良師」(mentor)卻發掘出他人際溝通的特質,建議他比起待在交易室,更適合前台人 際溝通、業務導向的工作。雖然與自己當初規畫的不同,袁以沛還是修正了自己先前的定位,果然發揮專長獲得發展。

「良師不是坐等公司指派,要自己去尋找的。」都景福指出。每個人都希望被高人灌頂,但是高人其實不會主動理你,因為他們自己也 在等待更高的高人灌頂。因此必須從本分的工作做起,先取得直屬老闆的肯定,將他視為第一階段的良師。之後主動出擊,有機會多向欣賞的前輩請益,多看「公司 的高層之間如何過招?」默默記在心裡,也是一種正面的學習,算是自創良師之法。

先認清自己要什麼
最後,回到最重要的一項態度特質。職場成功者不只了解環境,他們更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的優點。企管顧問專家一致認為,35 歲之前,去想自己屬於什麼「領域」都還太早,25歲到35歲是專注在深耕自己專業的年紀,其他都是次要。但是過程的重點在於「認識自己是誰」,而不是一味 羨慕主流價值的標準,也不需要太受到周圍雜音的影響。

不過,早一步認識自己,就能早一步清楚自己的目標。大學時期就認識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的王文欣,行銷公關的工作一做就是十四年。 這個早熟的自覺讓她比一般人節省了許多摸索與轉換的時間成本。十四年的沉潛磨練期,如今時機來臨,她已比別人更早一步準備好了全方位格局的歷練。

北電的黃彥文大學時代透過打工經驗,就知道自己是一個喜歡接受突發挑戰,並設定進度來達成目標的人。他適合「project base」的工作模式,而不是長期研究或例行性工作。因此從研發背景轉換到業務專案跑道,完全是出於對自己的了解與認知。

是的,職場人生就在於自我價值的發現,綺城科技總經理葉人魁就一再強調,人生真的不是以名利來衡量的。人生如果沒有「活出自己的價值」、擁有對人生的熱情,這樣的成功充其量也是短暫與麻痹,不會是真正的成功。

星期六, 6月 03, 2006

車庫裡的奇蹟

今天,大家已經習慣用google來表示「搜尋」的意思,由此可見它的普及程度。不久前,美國著名財經雜誌《富比世》(Forbes)最新美國富豪排行榜 出爐,年僅32歲的google創始人賴瑞?佩吉(Larry Page)以及瑟吉?布林(Sergey Brin)從43名同時躍升為第16名,上升速度令人咋舌;2005年,甫上市不久的google公司更成功挖走微軟公司在中國亞洲研究院的大將李開復, 造成微軟與google間的訴訟紛爭,可見google的影響力。

布林與佩吉成立google不過才短短幾年的時間,當時他們只是24、25歲的年輕小伙子,剛從史丹福大學研究所休學,在朋友的車庫裡,靠一位校友投資的10萬美元,開始發展搜索引擎的研究過程。

他們逆勢操作,重新思索搜索功能的新定義,最後決定,同一個文檔在其他網頁出現次數愈多,愈表示它的可信度,一舉推翻傳統以關鍵詞在同一文檔出現愈多,排列位置愈顯著的做法。

30歲時,布林與佩吉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搜尋來自google,並擁有兩千多名的員工。在網路泡沫化的浪潮下,兩位年輕人卻用逆向思考的方式站穩了他們的人生腳步,並改變了全世界。(文/楊倩蓉)

星期五, 6月 02, 2006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

100元的力量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年幼時,父親投資股市失利,造成家境貧病交迫,9歲就被迫輟學到外地去當商店伙計,從最基層卑微的地方做起。但是他卻並沒有甘於這樣過一生,反而在電器未發達的年代,就看出了電器業的前景。

20歲時父母雙亡,自己還差一點得肺病死去,但是松下幸之助卻努力克服生命中的困頓歷程,並在23歲那一年,以100日圓創業,開啟他的松下電器王國,31歲的時候,他已經是日本的第一富豪了。

松下幸之助對於他的致富之道有一句名言:「只要忠於自己的工作,努力以赴,錢自然會跑到你的腰包裡。」他甚至說過:「想知道一個人會有什麼成就,可以看他在晚上的時間在做什麼。」他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如果想要成功,分秒都要珍惜。(文/楊倩蓉)

星期四, 6月 01, 2006

創新的新定義

【明報專訊】(國際視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創新,相等於一些可以徹底的、全面地改變世界的新產品、新事物。日本一橋大學管理系教授Ikujiro Nonaka就曾經表示,創新的本質,就等於根據某一獨特的見解和眼界去重塑世界。

然而,事實上世界很多企業,都不是因為做出了前無古人的事情而成功的。舉例說,戴爾公司的成功,並不因為它創出了個人電腦﹔麥當勞雄霸全球的漢堡包連鎖店 市場,原因不是它發明出漢堡包﹔全球最大的飛機生產商空中巴士,雖然不是飛機的發明者,不過,它現在卻是全球最成功的飛機生產商。

發明者未必能雄霸市場

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憑他研究企業家精神多年的經驗,把環球企業分開了兩類,一是發明者,一是模仿者。模仿者經營下去的必要元素是發明者的創意。模仿者的成功之道,並不在於發明或創新,而是改善和修飾發明者的新點子,將之發揚光大。

如果為「創新」訂立一個新的定義,那就相信另有一番看法。

以 戴爾聞名於世的「顧客落單後工廠才生產」(Built-to-order)模式而言,這項令戴爾超越對手成為全球第一的生產模式,正是由戴爾首先採用的。 這項發明固然創新,不過,其主要成分,就包括了很多對固有傳統的改善﹔麥當勞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標準化餐單當中,亦含有相同的道理。

根據這些例子,「創新」的定義,如果由原本的「根據某一獨特見解和見解去重塑世界」,修飾為「根據客戶的需要去做一些新的、不同的東西」,或許會比較合適。

著 名的工程師柏森斯(Charles Parsons)1888年發明了渦輪發電機後,造福人群,一舉成名。其後柏森斯的公司C.A. Parsons,一直逐少逐少地改善柏森斯的發明。在這個模式下,C.A. Parsons雄霸其核心產品市場達40年。例子證明,創新固然重要,但往後的逐步、具增值性的改善,方能助公司取得徹底的成功。

(編按﹕Morgan Witzel曾就歷史、經濟、商業和管理等不同題目撰寫了10本書及逾400篇文章,現為英國愛塞特大學商業和經濟學院的榮譽高級研究員,原文刊於《金融時報》。)

200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