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30, 2006

你被工作困住嗎?

1993年,納貝斯可(Nabisco)餅乾公司的總經理葛斯納(Louis V. Gerstner Jr.),一個對科技完全陌生的門外漢,從食品業轉到科技業,而且一跳就跳進了電腦業的龍頭──藍色巨人IBM。葛斯納的工作,就是要臨危授命、從頭開 始,挽救這個當時負債160億、逐漸下沉的鐵達尼。

葛斯納進入IBM之前,待過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美國運通,也賣過煙草和餅乾,但對電腦卻是一竅不通。公司在危急時找了個完全不同背景的人,就是希望借助他在其他領域的長才,解決連專業經理人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工作壽命>企業存活率
像葛斯納這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換工作,甚至跳到截然不同領域的例子並不少見。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從刑警轉戰商場;大潤發總經理魏正元,從副教授到大賣場,由賣魚累積管理實務經驗;知名節目主持人于美人,也從國文老師踏入傳播領域。

這些成功轉換職涯的案例反映了:工作轉換的可能性、可行性與自主性。

然而,對大多數上班族而言,為何幸運轉換工作的例子不多見?因為,這是個不確定的年代、不確定的環境。

公司的倒閉、工作的消失,加上退休金的不穩定,現在的上班族活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以一般人24歲自大學畢業,工作到55歲退 休,其中約有20?30年的工作壽命;但根據經濟部和勞委會的統計,中小企業平均只能存活13.5年,也就是說,台灣的上班族即使想被終身雇用,都不太可 能。而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Business 2.0》雜誌的報導,美國有80%新創的中小型公司正面臨經營不善、倒閉的危機,很多人被迫必須離開原有的職務。

終生雇用制已成歷史
在這個工作不穩定的大環境下,隨時為「轉換工作跑道」作好準備,是你不得不如此的決定。不過,有人職涯越跳越高,有人卻原地踏步,甚至瀕臨失業危機,差別在哪裡?上班族面對不確定的年代,更應該確定自己的位置。

全球化下企業激烈的競爭,是工作不確定性大增的主因。為了降低成本,外包(outsourcing)、工廠外移、電腦設備的應用,甚至全球白領階級的競爭,都衝擊到了一般員工的工作權。

而企業經營不善或惡性倒閉,也是工作環境不穩定的原因之一。前年無預警停工的上櫃公司十美電子,使得700多位員工失去工作;耀 文電子的掏空案,波及千名員工;高峰量販店的倒閉,衝擊了300多位員工的生計。更別提博達、皇統等負責人經營不善的公司,影響到多少職員的權益。

「這是個鐵飯碗不再的時代!」104人力銀行品牌總監邱文仁說,終身雇用制已經成為歷史,而30歲世代,所立之地是一個非常不穩定、而且隨時要面對被淘汰的工作環境。

環境不仁,上班族自求多福
除了外在環境的轉變外,工作者的效能也被嚴格地評估,如果不能不斷地進步,就只能等著被淘汰。這波工作競爭下,首當其衝的就是技 術門檻低的職位,諸如秘書、銀行櫃檯人員,都有可能被機器設備(如老闆隨身帶的PDA、ATM自動櫃員機)、軟體程式,或是更年輕、優秀的新進人員所取 代。邱文仁舉104公司為例,全公司上下沒有一個秘書,連老闆楊基寬也使用PDA來替代秘書的工作。

技術門檻低的職位容易被取代,換個角度來看,這也等於宣告了未來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職能。例如104人力銀行裡,有53%的工作 要求要有基本的英文能力。換句話說,不會英文的人,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工作機會,更別提要求最多的基本電腦能力。電腦和外語,已是上班族轉換工作時不可不 備的技能。除了更多職能外,屬於人際能力的要求也提高。像是身段上彈性不夠的人,也有被淘汰的危機。在強烈競爭下,企業常要面臨購併、部門裁減或整合的情 況,如大陸聯想(lenovo)集團併購IBM電腦事業部,就引起IBM內部員工不滿。這時身段不夠柔軟的人,很可能得另謀他職。

星期一, 5月 29, 2006

美麗人生十大守則 Cherie Carter-Scott

要定義真正的成功圓滿,關鍵就在於幸福快樂。
如果你只依照著世俗的成功標準來活,很可能一生都不會快樂,
因為你沒有實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夢想,
再多的金錢地位都不能帶給你成就感。
在本書中,雪莉.卡特史考特博士
要告訴你如何突破生涯瓶頸的準則,學會解開心底的祕密,
幫助你開發無窮的潛能和目標,成就深刻的圓滿與幸福。

追求圓滿之旅十大守則

1.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成功的定義
2. 想要成功是達到成功的第一步
3. 相信自己是絕對必要的
4. 目標是人生路徑中的踏腳石
5. 行動影響結果
6. 機會自然會出現
7. 每一次的挫敗都預言著無價的教訓
8. 盡可能讓你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9. 每個成功的階段都會帶來新挑戰
10. 成功是永無終止的過程

成功守則 1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成功的定義

?成功的標準
?不同的成功典範
?你個人對成功的定義

成功守則 2 想要成功是達到成功的第一步

?「想要」的力量
?隱藏起來的成功障礙物
?向平庸挑戰

成功守則 3 相信自己是絕對必要的

?發現真實自我
?找出你的路徑
?改變方向
?相信你自己

成功守則 4 目標是人生路徑中的踏腳石

?目標的力量
?憧憬VS.目標
?設定目標

成功守則 5 行動影響結果

?因果關係
?採取行動
?成功的條件

成功守則 6 機會自然會出現

?辨識機會
?每個機會都是一個選擇
?冒險進入未知領域
?注意兔寶寶的小徑

成功守則 7 每一次的挫敗都預言著無價的教訓

?當挫折發生時:放棄或繼續往前進
?堅忍不拔:果斷之路
?失望的苦楚
?反彈回去
?尋找教訓

成功守則 8 盡可能讓你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關鍵在條理分明的架構
?時間管理
?培養人際關係
?維持能量
?財務管理

成功守則 9 每個成功的階段都會帶來新挑戰

?「這裡」VS.「那裡」的迷思
?面對改變
?保持洞察力

成功守則 10 成功是永無終止的過程

?達到目標與重新開始的循環
?成功遊戲的意義

人人都是工作狂

  有人說資本市場是瘋狂的,如果你看到了資本市場中專業人士的工作狀態,你就會更深切地體會到這種瘋狂所能?達到的程度。在香港的資本市場中,毫不誇張地說,幾乎人人都是工作狂。

  在瑞波,策略分析師陶冬告訴我們,他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6點鐘開始的,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鐘,當然此後,他往往還要安排一些自己的事務去做。也就是 說,像陶冬這樣的分析師,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4個小時到18個小時。分析師鄧體順幾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我們,他的工作是從早上6點開始,因?那個時 候,國際上有些市場就已經開盤了,他必須跟?情?,而到晚上10點左右他就會結束工作。

  在摩根士丹利公司,在西方重大節日感恩節的前夜,分析師謝國忠睜著明顯疲倦的雙眼,還在接待媒體的訪問。謝國忠先生告訴我們,他也是每天從早上6點開始工作的,直到深夜,他平靜地說,這沒什?奇怪的,在資本市場上打滾的人,都是這樣的工作?度,適應不了,就不要做。

  事實上,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在香港的資本市場的圈子中,專業人士日以繼夜地勤奮工作,這種情?非常普遍,這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努力正是全球 財富流動的原始動力。對于這樣的工作?度,可能是我們很多人所不能想像的,我們希望獲得財富,很多人也很羡慕分析師的榮譽和光環,但有多少人準備長年累月 地這樣工作?

  對于這樣的工作,可能有人說,這是碗青春飯?比如陶冬就持這樣的看法。不過,我以?,這樣的看法可能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種感嘆!因?陶冬本人就 這樣工作了7年,而謝國忠則前後做了9年。事實上,這絕對不是什?青春飯。從事研究工作,需要的是持之以?的精神,如果你30歲還沒有進入真正的分析師門 檻,還在助手圈中晃蕩,那?最好的建議就是換個工作,重新開始吧。因?即使從30歲開始,你還需要7年?10年才能取得較?理想的成就,才能在圈中擁有真 正的江湖地位

星期日, 5月 28, 2006

當職場碰到了憂鬱症

「暮色蒼茫,晚風涼,內心那不安的感覺,就如天邊一抹紅霞逐漸擴大。我身為案子負責人,不論 感受多大的壓力,表面上仍得力持鎮靜,主持檢討會議……親自處理接踵而來的許多難題。但是,我總覺得自己不對勁。開始睡不好覺,惡夢連連……全身則如同萬 針穿刺,每一根神經都在痛。最奇特的是,我常莫名奇妙地哭起來……」

這是前生活調適愛心會理事長蔡香蘋,在《說是憂鬱,太輕鬆》中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憂鬱症病友的患病歷程。

事實上,像書中面臨憂鬱處境的人不只是少數。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同為21世紀三大黑死病,未來 20年,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並估計到2020年,憂鬱症將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成為全球疾病負擔(burden of disease)的第二位。

憂鬱症就近在身邊
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陸汝斌指出,憂鬱症的終身盛行率(一生中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高達15%,也就是說每6至7人中,就有1人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佳璇估計,台灣約有3?6%的民眾正飽受憂鬱之苦。

根據2003年董氏基金會發表的「民眾憂鬱程度與就醫習慣」調查顯示,11.7%的受訪民眾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並有 8.7%的民眾壓力到達臨界點(見圖1)。這是台灣近年來有關憂鬱症的大規模調查,也代表台灣有兩成左右的民眾,正徘徊在憂鬱的陰影下。在2003年10 月至2004年10月間,共有41萬3000人次至董氏基金會網路填寫憂鬱症量表,由此可見憂鬱症不論在國內外,都不只是少部分人的問題,它是有可能發生 在你我、或是周遭親友身上的疾病。

憂鬱症對於職場的影響,更被國際勞工組織(ILO)稱為21世紀員工失能的重要疾病之一,如明?電通電腦產品策略事業部總經理洪漢青,與明華園當家台柱孫翠鳳就曾深受憂鬱症之苦。

30世代是高危險群
憂鬱症防治協會祕書長、市立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湯華盛指出,憂鬱症的好發年齡在27?33歲左右,根據2004年底汎亞人力銀行的網路調查顯示,工作經驗6?15年的上班族,適逢職場憂鬱指數最高的灰色10年,也正是30世代事業快速發展的黃金10年。

憂鬱患者都是什麼人?
「大家工作壓力都很大,為什麼是你得到憂鬱症呢?」職場上常有人這樣問,那麼誰較容易罹患憂鬱症呢?

吳佳璇表示,正式的醫學研究中並無顯著的性格差異,有些人家庭美滿、工作順利,也不抽煙、喝酒,卻仍罹患憂鬱症。但可確定的是個 性樂觀者,罹患憂鬱症後的復原情況較良好。然而根據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多年臨床觀察,自我要求高、完美主義者,以及內設性思考者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危 險群。

而就從事的行業來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認為,通常從事創意型態的工作者,如高科技從業人員、廣告人、記者等,罹 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較大;此外,近年來銀行紛紛合併,以及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金融從業人員與教師的壓力也居高不下,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增高。因此白領的職 場從業者,在處理龐大工作壓力的同時,更要小心憂鬱悄悄上身。

初期症狀常被誤解批評
生活調適愛心會理事長劉惠玲表示,在她任職市立療養院護士的28年間,許多病人都是在內科診斷了一年半載仍檢查不出病因,直到轉 診後才發現是憂鬱症。許多對於憂鬱症不甚了解的人認為,憂鬱症患者只是「想太多」,在職場上更易引起「逃避責任、懶惰」,甚至是「草莓族」「意志薄弱」等 負面的評判,甚至帶著歧視眼光認為他們是「神經病」與「不定時炸彈」,這些誤解使得瀕臨憂鬱邊緣的人或是憂鬱症患者,心理上承受著更多的壓力及污名,使得 他們怯於就醫。

前台積電品保主管胡怡中,勇敢站出來說他是個憂鬱症患者後,他在公司吃飯或搭電梯時,常被同事拉到一旁問:「你看我的症狀……這樣是不是得了憂鬱症?」由此可見,許多人對於憂鬱症仍帶著恐懼與不安。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失眠、胃口不佳、胸悶、容易疲倦,並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時,你就該停下來思考,這些或許是憂鬱症初期的表現症狀。

正視身體心理跡象
那麼30世代的你,要用什麼態度面對這個來勢洶洶的藍色風暴?

楊聰財醫師認為,無論是否真正罹患憂鬱症,若有人說「我快得憂鬱症」「人生無意義」等話語時,他會選擇正視,因為那是此人承受壓 力所拋出的訊息。事實上,除了心理與環境壓力外,憂鬱症患者由於腦中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不足,思考常陷入膠著與沮喪當中,就如同糖 尿病一般,身體的胰島素分泌失調,應採「疾病概念」去看待。曾有一位外商銀行的副總,在簽署憂鬱症住院同意書時,猶豫了6個小時,可見平日於職場上叱吒風 雲者,一旦處於憂鬱深谷時,也無法果決明確地思考。

憂鬱症患者會傷害人嗎?對許多媒體常報導憂鬱症或是疑似憂鬱症患者自殺或傷人的新聞,吳佳璇表示,實際上純粹的憂鬱症病患很安全,會自殺或傷人者,大多是因為不想拖累他人,因而選擇自我了斷或偕子自殺;而重度憂鬱症患者,通常連動都不想動。

「我家住在11樓,但我癱在床上,連走到窗戶邊跳下去的力氣都沒有。」一位數度飽受憂鬱症之苦的過來人說。

當職場出現了憂鬱
正處於職場工作的你,若罹患憂鬱症時,應該向同事或主管坦誠求助嗎?多數醫生認為,不要貿然行動,要視公司文化是否夠包容且願意了解憂鬱症患者而定。

能告知同事病情?
而病友的答案則大多是否定的。一位憂鬱症患者表示,許多主管對於憂鬱症並不了解,同時又握有權力的優勢,常會讓患者承擔更多的壓 力。憂鬱症病友胡怡中以過來人的經驗認為,關鍵在於主管而不在公司,一個大公司或許可以接受憂鬱症病患的存在,但面對部門的績效壓力,主管的態度將成為決 定性的影響。

一位證券行的中階主管,原本工作能力很好,但罹患憂鬱症後,無法處理過去時間緊迫、壓力龐大的櫃台業務。他與主管溝通後,將其職務調整至人事部門,管理出勤等壓力較輕的工作,當他接受治療恢復後,則又調回原本的部門。

總歸而言,還是要看組織的氣氛來判斷是否告知職場同事。葉雅馨認為,若是重度的憂鬱症患者最好還是暫時離開壓力源,畢竟生命要比賺錢來得重要。

公司的態度是關鍵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吳睿穎本身就是個憂鬱症患者,目前仍服藥當中。他的老闆並未因此而懷疑他的工作能力,更在他失意時鼓勵他,甚至要求其他員工每天提醒他吃藥。吳睿穎因此非常感佩他的老闆,在工作上更加賣力。

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除了專業外,員工健康也會是影響其工作表現的重大因素。員工若因心理疾病而失能,將對公司造成莫大損失,因此部分公司意識到這個問題,紛紛採取預防勝於治療的措拖。

2002年底,日本的研究單位指出,中小型企業女性約六成、男性約五成罹患憂鬱症,因此愈來愈多日本企業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日 本富士全錄自1998年起,每年公司聘請醫師與每個員工個別面談,並給予建議。在台灣,生命線總幹事朱開玉表示,這2、3年有許多企業的人資部門曾打電話 至生命線尋求協助,這顯示國內企業漸漸開始重視員工的心理問題。

企業怎麼應對罹病員工?
國內許多外商企業設立了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企業外包給專門機構,當員工及其直系眷屬面臨心理、財務、法律等相關問題時,可以不限次數地打至此機構諮商。若需面談,公司每年給予每 個員工5次的免費額度。此機構完全獨立於公司之外,員工不必擔心所諮商的內容會被公司所知。

負責國內微軟、杜邦、匯豐等公司員工協助方案的天力亞太顧問公司諮商心理師魏懋文表示,台灣愈來愈多企業注重員工心理,但公司主管工作繁重,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他們就扮演了中立的諮詢機構。

威盛電子於內部專聘心理師,中華汽車則設立員工諮商輔導專線,有專責人員給予員工諮商協助,並且不定期舉辦心靈重建、壓力調適講座。

鬆綁自己面對問題
然而,台灣中小企業眾多,通常未撥列員工心理照護預算。但小企業由於人數少,主管若稍加注意,不難看出員工的心理狀況並予以協 助。以高雄的飛統自動化實業有限公司為例,公司共16人,總經理江金隆總能在一星期內觀察到每個人的情緒波動。遇到員工悶悶不樂,或工作效率不如以往時, 他選擇主動與員工談,甚至曾帶員工去看醫生,並為其支付醫藥費用。

楊聰財表示,任何疾病均是預防勝於治療。葉雅馨也認為工作壓力繁重的上班族,有時要暫離壓力源,找出屬於自己的放鬆方式,例如有時抽空去咖啡店沈澱心情。

30世代的你,應選擇正視、了解的方式去面對這場藍色風暴,在事業衝刺的同時,也不忘關注自己的心靈。當你有憂鬱傾向時,不避諱求醫,若不小心感染這場心靈感冒時,也能讓自己及早康復。

台?年?一代不羡工作狂

據台媒報道,選總統重要,選自己的人生更重要,調查指出不少人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但如果有機會選擇,年輕世代最想要選擇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入選福布斯(FORBES)雜志公布的2004年全球10億美元富豪榜)的人生。

 每個人想過的人生不同,有人要自己掌握人生,有人羡慕別人。根據一份調查指出,21%的年輕人肯定自己,不過有16%的人羡慕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

 許文龍一周只工作半天,其它時間釣魚,學畫畫,偶爾招待貴賓坐游艇,參觀他自己的博物 館。雖然人說北台塑,南奇美,不過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入選福布斯(FORBES)雜志公布的2004年全球10億美元富豪榜,位列許文龍之前)把大部分休 閑時間全力投入工作,比起來,年輕人覺得許文龍的人生最令人嚮往。另外,美麗多金的何麗玲也榜上有名。

 年輕人認?進修,投資,存人?,豐富心靈和努力存錢最重要,這顯示年輕世代的價值觀在變,工作不是惟一重心,休閑一樣重要。(瀟凝)

2004-03-04 中?台?网

星期六, 5月 27, 2006

每星期工作80至100小時

我提早退休前,好幾年都每星期工作80100小時。晚上回家,例行將公事帶回家中繼續苦幹。與家人渡假時,不忘用手提電話處理業務。說來好笑,惟一真休息的時間是出國公幹,坐在長途飛機上的幾個小時。

我生長在香港。香港人總是匆匆忙忙--不論是否趕時間及有要事。無論做什麼我都超力以赴,處處要競爭求勝。這已成了我的性格。就算在公眾游泳,也暗地裡和在旁邊游泳的陌生人一較高下。後來更覺得游泳不夠競爭性,乾脆改打速度更快、競爭更劇烈的壁球。

我無疑是千千萬萬A型工作狂裡的一員。我們最大的嗜好是拼命工作。聽說日本工作狂特別多,有人甚至做到突然在辦公室倒斃,即所謂「過勞死」。還有些職員因受不了工作壓力而自殺,日語稱為「過勞自殺」。

但美國人也不遑多讓。據國際工會(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最近調查報告,美國人的工時比日本人更長,高踞工業國家榜首。該報告說,美國工人平均每年工作1966小時,在1980年平均是1833小時,日本人同年平均工作2100小時,現下滑至每年平均1889小時。美國人則在1993年迎頭趕上。相較之下,法國人、德國人的工時較短,平均每年分別為16561574小時。

上述統計想是指藍領和白領階級,行政和專業人士工時更長。根據一個幫忙各公司物色主管人才的機構(ManagementRecruitersInternational)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在5000名受訪的管理階層人士中,82%休息時不忘工作(如渡假時處理業務)。不少人在周末及假期上班,或利用手提電話和傳呼機遙控。不少人渡假時有罪疚感。他們覺得,如想出人頭地,就非加倍努力不可。至於是否做到自己身心力交瘁及犧牲家人,就一概不管。設若夫妻二人同時忙得天昏地暗,這個家可想而知家不成家了。

有人告訴我,矽谷全盛時期,電腦程式設計師每週工作120小時。人人都想:現在市況大好,就業市場縮緊——今日不爭,更待何時?誠然,收入高、住豪宅、分得豐厚的購股權,委實誘人。現在是拼殺時機,務求事業再創高峰,財富升值。但是,往往拼命為工作、為金錢作出最重大犧牲的人,結果卻不能享受工作成果。就像聖經中說:「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這不難理解,因一個人忙得暗無天日時,當然無閒享受人生和工作成果。

工作狂的代價有時大至無法彌補。醫學雜誌早就警告,過量的壓力能致人於死地。試想,一個忙碌的主管48歲患上心臟病;一個電腦程式員才32歲,已是身心衰殘;或一個工作狂主管,無閒管教兒子,致兒子吸毒、犯法。這對於基督徒父母來說,誠然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把孩子生下來後,讓他們的靈魂永遠沉淪!這種損失,即使在銀行存款金額多得一個零,或得加倍購股權,都無法彌補。

「沒有人在臨終時懊悔不曾花更多時間辦公。」我們必須弄清楚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有很多時候,公司並沒要求我們不死不休,是我們自己要這樣。問題的關鍵可能是我們的貪念、傲氣、虛榮心和不安全感,以為事業財富是人生最高的成功目標,豈不知這些都是過眼雲煙,轉眼成空。人赤身而來,生命終結時空手而去,從來沒有人能將世上的成就帶走。美國富豪洛克菲勒先生死後,有人問會計師他留下多少財富,會計師答:全部。

我拼命工作至大約四十歲,才醒覺未將生命為永恆作投資。上帝幫助我調整人生觀與目標,為我開展了很不一樣的下半生。什麼對您最重要呢?有永恆價值的東西才是最重要。可是,人窮一生奮鬥,也無法與永恆扯上關係,只有認識創造宇宙萬有真神,接受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作救主,徹底解決罪的問題,與永生的神建立關係,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作者林修榮曾任三藩市聯合銀行總裁及董事會主席,先後任職於香港和美國銀行界、金融界與電訊界。40歲受感獻身永恆。45歲毅然放棄高職厚薪,從事義工,藉講座、輔導、電台節目及文章,教育並解答大眾在財務上的疑難。)

二○○四年九月號 《中信》月刊

妻子眼中的吳宇森:他曾是工作狂

今年與吳宇森夫婦再次相見讓我們倍感親切,因?那年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記者已經目睹了他們的恩愛。而那時吳宇森就已經在醞釀一部中國傳統題材的電影。他的夙願終于在今年實現了,《赤壁之戰》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一對男女以喜劇般的方式相識很是令人羡慕,尤其是兩個人成?夫妻後,每每回想當年都

讓人忍俊不禁。成?明星夫妻更是錦上添花,可以將相遇以後30年的相濡以沫的情感傳?佳話。牛春龍竟把丈夫吳宇森稱?殺手大?,看得出來兩人似乎一直在用幽默的人生哲學來處理婚姻和家庭。

  我不喜歡你的指甲油

  大家看到的吳宇森執導的電影?充滿了男性友情與俠義精神,不過生活?的他和外表高大威猛的熱血男兒不太一樣。我們的生活如果也經常受到生死考驗那誰還受得了呢?我早就不跟他一起生活了。恰恰相反,我們的愛情充滿了喜劇效果,而且是黑色幽默。

  1974年,他剛好在嘉禾電影公司拍場景,而我在張徹的劇組?做場記。他號稱是對我一見鍾情,我看見他也有種特別的感覺,可以說是一見傾心吧。那個時候吳宇森就像孔雀開屏一樣,竭盡全力向我展現他的優點,他國學功底很好,字寫得漂亮,講話誠懇,人很穩重、內斂,對我也細心周 到,他給我的信都寫得很動人。

  那時候异性單獨接觸的方式跟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我們兩個人當時都很害羞。我跟他第一次約會時特別精心地把雙手塗了指甲油。但是他 好像特別跟我作對,一見面毫不留情地馬上指出來:我不太喜歡女孩子塗指甲油!至今他一直沒有改變這種直爽的性格,保守古板,不太喜歡,而且不喜歡過于複雜 的修飾。第二次見面前我就把指甲油擦掉了,見到他時我舉起手給他看。也許我這種讓步的做法正好滿足了他大男子主義的心理,不久我們就結婚了。但是很久以後 他才告訴我,這是他在一部電影?看到的一段戲,男女主角在一起吃飯,男主角說不太喜歡女主角的髮型。他就把相同的臺詞用在我的指甲油上。

蜜月途中閃現靈感

  我們在洛杉磯公證結婚只花了12美元,連喜宴都沒有辦。原來我們的計劃是在夏威夷逗留四五天度蜜月,誰知道從洛杉磯飛往夏威夷的途中, 突然吳宇森有個新故事的靈感浮現。他表現得非常興奮,說:不行,我要立即飛回香港,我們先取消蜜月好嗎?我一定要立即回香港,把這個劇本寫出來。我當 時簡直要瘋掉了,哪有人喜歡電影到這個程度?但是我實在拗不過他,飛到夏威夷之後只在那?逗留了一個晚上就返回香港了。

  回香港之後,我們生活很貧窮,租了一間小房子做新房,家?只有沙發和幾件傢具。每月吳宇森的工資除了公司要扣除借款外,還要交房租,生活狀?一直很不穩定。

  在吳宇森不得意的時候,他有時多少會把情緒帶到家庭中來,我很尊重他,從不講刺傷他的話,我只跟他說你只要把買菜錢交來就行了,不要叫孩子餓著就好。吳宇森最大的優點是韌性和耐力很?,他從未放?對電影的熱愛,默默地在等待機會。

?挽救家庭赴好萊塢發展

  1986年,吳宇森拍攝了《英雄本色》,當時的成績應該算非常好的。當時他的電影技巧和生活歷練已經成熟了,之前在事業上他的心情一直 不是很好,《英雄本色》幫助他宣泄了自己的壓抑感情。他在香港貧民區長大,他告訴我他小時候成長的環境很暴力,他拍這種電影很過癮,很有天才。別人都說他 的電影是暴力美學,但是我也不太明白,既然暴力?什?還會有美學?但是至少可以證明他的作品被人肯定和欣賞。

  演員入戲後把戲?的情節帶到生活中很容易理解,而吳宇森是一個把自己的片子帶到生活?的導演。他自己就曾經說過自己很容易入戲,經 常把拍戲時的感覺與情緒帶回家?。如果是拍完溫柔浪漫的情節之後他也變得溫柔,這樣我還可以接受,但是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他拍的是殺手故事呢?!我就要在 家迎接一個殺手。那時他就會把自己幻想得很孤獨,好像沒人能理解他。

  在香港工作時吳宇森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工作狂,一周7天全部都在拍戲。無論什?事情也不能阻擋他拍電影,遠離了我和孩子,他幾乎 沒有什?時間和孩子見面。我漸漸地感到我們的家庭正在被工作侵略著。于是我毫不猶豫地帶著孩子去了美國。幸好他還沒有?了工作失去理智,放?了香港已經相 當成熟的事業,追隨我們而來。到了好萊塢之後,美國人必須在周末休息,吳宇森也不得不被迫養成雙休日休息的習慣。從前的拼命三郎也開始適當地從工 作中解放出一部分自己。當時他?沒有找到自己在好萊塢明確的前途和方向,但是空閑下來的他好像忽然意識到過于沉迷于工作也讓自己失去了很多。

  到美國後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相處,溝通的機會隨之多了起來。家庭關係也向注入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運轉得更通暢了。我們的很多家庭時 光是在吃飯、做飯中度過的,他經常給我和孩子做飯,他做一頓飯要五六個小時,慢得不可想像。他有一櫃子的食譜,他喜歡美食,喜歡烹飪,只要他在家我就讓了,把?房的地盤讓給他,他喜歡做粵菜,做清蒸類的菜品很拿手,素菜做得也不錯,因?我信佛,經常吃素,消化系統也不是很好,有時他說我營養不?, 會給我改善一下伙食,他做的酒釀魚很好吃。我原來最看不慣吳宇森喝酒,他有一度喝酒喝得很凶,一聽見他說乾杯就來氣,好在現在他喝酒已經很有節 制,每天只喝點紅酒。我們?不是住豪宅開名車的有錢人 我們在香港拍戲非常簡單,但是在好萊塢完全不同,所有的電影都由公司控制,在一個公司?面參與意見的人很多,總裁、副總裁還有總管都可以參與意見,叫所謂 的集體創作。我們也從來不知道原來一個明星可以有很大的控制權,權力大到甚至可以控制最後劇本和選角的最後?定權。吳宇森認?電影應該是導演的作品, 應該他一個人說了算。而好萊塢不是,第一個戲?面就有8個製片。

  吳宇森在好萊塢闖蕩了十幾年,拍了六部電影,跟不少一流的大明星合作過,表面看上去很風光,生活上應該很富足,但其實我們?不是住 豪宅開名車的有錢人。我們住的房子不大,私家車只有兩輛富豪,而且現在還在還貸款。有人說吳宇森執導的《碟中諜2》全球熱賣了幾億美元,其實賺錢的是演 員,導演沒有什?。後來他拍《斷箭》和《變臉》成功地?他換來了所有的權力,連最後剪接、選角、劇本的?定權,他都掌握了。在好萊塢是絕對靠實力說話,只 要電影一賣座,導演就具有更多發言權。

張國榮的死讓他哭了幾天

  周潤發和張國榮是他工作中不可忽略的兩個演員。張國榮是他很好的朋友,在他心?一直都很敬佩張國榮的才華和他的?人。2003年的4 1日,張國榮選擇那天結束自己生命,恰恰也是吳宇森《致命報酬》開機的日子。那天他身邊的助理都不告訴他,當他知道這個消息時,我是可以理解他的感受的, 不僅僅是因?失去一個朋友才感到悲痛,而是感到張國榮就像希望的代稱,他的去世就好像一種希望的泯滅。張國榮和我們的關係很好,叫我們師父師母。在他的心 中,張國榮的感覺一直是充滿理想和生命力的,積極地對待生活,?沒有料到正是這樣一個人走到萬念俱灰的地步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過世以後,吳宇森好幾天 都非常低落,在《致命報酬》?正好有一個演員叫萊斯?,和張國榮同樣的英文名,他每看到這個名字就會哭,後來還是讓編劇把這個名字改了。

吳宇森反訴香港的工作方式已經讓我有些神經質,什?事情都不能擋工作的路,壓力大、競爭激烈,每個人都付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想方設法地做得比別人 好。自然對家庭的關心就少得讓家人不能容忍。孩子們得不到渴望的父愛,甚至開始恨我。我答應過我妻子等將來有機會再補度蜜月,非常不好意思地讓她一等就是 30年,我?還沒有兌現承諾。在香港,我有時二十幾個小時都在公司,很少有機會教孩子,甚至見面的機會都很少。但是如果離開這?,壓力就會少些,可以分給 家庭更多時間,跟家?人重新溝通,重新給他們一份愛,所以就?定搬到美國來。到美國以後,我開始調整自己,讓自己放鬆下來,步伐慢些。我妻子現在已經把對 生活的要求降得很低,她經常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抱希望,得來的可能更多些。

  
  我的一個女兒———吳安吉,去年拍了一部電影《姓氏的表達》。有人說這部電影有王家衛的風格,很有意思,準備了一年的 時間,但?只拍攝了五天。有人說她的風格幾乎沒有受到我的影響,她的影片?沒有暴力武打槍戰,但?有美學。我的原則是,她可以自由發展,她會走出一條自己 的電影之路,跟我完全不同的。

  
  今年9月我第一次?電影《赤壁之戰》來到北京。在《三國演義》?面,尤其是赤壁之戰這一段,最能表現中國人那種忠義的 精神,也是最能?表現中國人智慧的一個戲。作?一部國際性的電影,尤以現代人、現代觀?的知識水平和觀賞角度而言,應該是情到用時,點到即止。除 了情感要符合人物性格,也應該要留給觀?一個想像和感受的空間。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除了稍微根據一些史實外,還需要額外加工,加入一些現代人都能?代 入的人性真實面。如現今世界上已難找到一個像我們故事中的周瑜、諸葛亮、趙雲、關羽等人,既存在忠義又飽含智慧,既瀟灑又懷有理想的傳奇人物。但感覺上 他們又好像存在于我們身邊,或驀然驚覺觀者自己就是周瑜、趙雲。因?這種精神人皆有之,只是未被發掘而已。我們總不能大幅地改變這段故事的歷史事實。但在 人物的設計上可加入一些現代人的氣息,讓觀者深深地呼吸得到。在場面方面,攻城、陣勢、馬術、水戰這四方面有了較?完整的思路和清晰的構想。希望能? 拍出一部中國和任何外國人都滿意的電影。

dahew.com   2004-12-20

星期五, 5月 26, 2006

法國巴黎Work Show

2002年IMD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競爭力報告出爐,台灣人是全世界最拼命努力工作的人群,台灣勞動人口938萬人,每年工作時數2,282小時,勇奪世界第一名,是全世界工作時數最長的國家,堪稱全世界工作狂之最。

但是台灣的國家競爭力掉到5年來新低,從14名落後為24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經濟表現拉下總體分數。

台灣人也是亞洲國家最有技能的人群,受良好教育及技能的工作人在亞洲四小龍中排名第一名。

但是個人生產力卻在亞洲四小龍排名第三。每位工作人所貢獻的每小時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是13.88美元,遠低於香港人的22.82美元,新加坡人的21.05美元。

台灣的資深管理人才正好也是落後香港及新加坡。

如果我們如此努力,為什麼成績落後?

如果我們如此聰明,為什麼工作這麼辛苦?

哲學家vs工作狂

這一期《CHEERS雜誌》的封面故事「巴黎Work Show」,正嘗試要回答這樣的問題。

《天 下雜誌》記者顏和正以他多年對法國的瞭解與觀察,在他即將告別記者生涯之際,將最後的告別作獻給《CHEERS雜誌》的讀者,描繪他心中最愛的夢土——法 國。以及《CHEERS雜誌》攝影記者黃大川也賣命演出他眼中的法國上班族。更要感謝法國國會頻道的行政總監Remi Tomaszewski,對於巴黎Work Show系列報導的協助。

「巴 黎Work Show」最想告訴台灣上班族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再當工作狂了」。雖然台灣上班族要像法國一樣,工作時數是全世界最少,所賺的錢卻是台灣的1.8倍,需要 很大的學習與改變。包括產業模式的改變,企業老闆對於員工生產價值的改變,個人上班族心智模式的改變,但是我們已經不能再走回頭路。

多年對於台灣經濟及產業發展的觀察,讓我看見台灣上班族未來發展的極限。因為我們的思考模式總是以生產效率謀生,而不是創新維生;因為我們的企業總是善於降低成本,弱於增加價值。

法 國是全世界工作時數最少的國家,但是每個工作人所貢獻的每小時國內生產毛額卻是全世界第六名。因為他們重視品質甚於效率,懂得生活、品味、文化、創意,成 為全世界湧入最多觀光人數的的國家,帶來無限財富。法國經典的精品集團LVHM營業額正是台灣民營龍頭企業鴻海的四倍。

《CHEERS雜誌》不是告訴你要更努力工作,而是放鬆身心、激發創意,讓你工作有方法、有智慧,讓你生活有品味、有快樂。

讓你的眼光從中國大陸的威脅移向先進國家的生活品味、創新價值,因為大陸管理人才的素質是49個國家中的最後一名,台灣人不應該和他們比成本效率、比人力便宜。如果每個人都能說,「今天我要去做的事,是我真正樂在其中的。」才能發揮台灣新優勢。

深入、前瞻、品味

本期《CHEERS雜誌》更提供深入、趨勢、前瞻的豐富內容。

深入:包括四大老行庫開始搶奪個人消費金融卡的市場,逼著4萬個老行庫的員工,從坐在辦公室等著企業辦貸款、家庭辦房貸,到走出行庫推銷業務,身心都在環境巨變中,徹底改換。

隨 著金融產業版圖大變動,許多高階主管帶著同事集體跳槽,引發勞資緊張,上班族希望尋求更有利的發展空間,企業主卻覺得集體跳槽幾近集體背叛,為防止業務及 市場被掠奪,甚至祭出競業禁止條款,防止員工到競爭對手上班。身為平凡工作人的你,如果有一天,你的主管想帶你走?你要跟還是不跟?你要如何面對集體跳槽 的壓力?

前瞻:本期「女主管背後的戰利品老公」一文,呈現一個前瞻、全新的角色選擇,提供給有企圖心的女性、有不同角色扮演的男性,不要拘泥於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形式中,解放自己也解放兩性。

品味:本期有旅日作家劉黎兒導讀川端康成;攝影大師周慶輝,以靈魂創作的感人故事。當然也有廣告名人孫大偉以51歲的年齡拼命演出鐵人三項比賽的自我挑戰。

相信這一期的《CHEERS雜誌》,適合你在深秋的午後,煮杯咖啡,聽著法國男歌手Vincent Delerm的性感聲音,細細閱讀。有任何感想,別忘了上網告訴我們。

2002年11月 CHEERS雜誌 吳琬瑜

星期四, 5月 25, 2006

工作狂是一种病,也可以治愈

據《真理報》報道,科學家研究發現,工作狂和酗酒一樣,其實是一種病,現在很多人遭受這種病的困擾。如果從工作狂?生計而工作的觀點看,他們這種瘋狂的工作狀態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工作狀態對心理、生理都沒有好處,對家庭生活也沒有好處。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是工作狂,?且很清楚自己是在通過工作逃避生活的煩惱,那?工作狂是可以治愈的。

  用工作方式逃避生活的煩惱,不但不能解?問題,而且還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所以這種方法不可取。遭受這種疾病困擾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許多心理專家認?這些人經常感到憂慮,他們不能把工作委托給別人,而且幻想他們能?在任何時候控制局面。

  ?避免這種疾病,首先應該鼓勵家庭成員關心工作狂。工作狂的問題之一是他們很難分清努力工作與沉溺在工作中的區別。一個努力工作的人是熱愛工作的,而工作狂是依賴于工作的人,是工作的奴隸。努力工作的人會給自己休息時間,但工作狂不會。這也正是兩者的區別。

  工作狂?不是從小就喜歡工作,而是因?這些人心理出現了問題。

  在家庭中,即使是一個懶惰的人也可能把自己埋進工作中,繼而成?工作狂。對未來憂慮者、孤獨者,如果經常與朋友或家人交流,就能?解?心理上的問題。 從拒絕感情這一方面來說,工作變成了他的保護傘。所以,醉心于工作不僅讓愛人感到失望,也有可能加大與孩子們的生疏感,最嚴重的能導致夫妻雙方關係破 裂,直至離婚。

  公司老闆可以用另一套方法對待屬于工作狂類型的員工。對老闆而言,他們比其他人更便于管理和控制。工作狂對待工作的原則與其他員工存在明顯不同。一位 員工說:我的工作量的多少取?于身體條件,只有在這個條件允許的情?下,我才接受超負荷工作。也就是說,我的工作?度不以賣命程度?標準。工作狂通常 比其他人離開辦公室的時間更晚,?且把這作?責備其他人的理由。

  心理學者就怎樣才能阻止工作狂超常投入工作的問題,給予兩點建議:

  1.享受生活瞬間的樂趣。工作狂應當學會如何享受偷懶所帶來的樂趣。剛開始的時候要留意一下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例如如何使一個孩子在起步階段提高素 質,太陽是怎樣越過地平?落下山頭的,或者試著花比平常吃正餐多兩倍的時間寵愛一條狗等。看電視的時候應有意識地讓自己什?也不幹,學會忽視一些事情的方 法。

  2.忘記最喜歡的習語,例如我之所以不停地做事,全是?了孩子、妻子以及父母生活得更好等。另外在工作之前,工作狂不妨先想想工作是?了滿足生活 樂趣,或者長時間工作會使家庭關係破裂等生活不幸,然後問問自己哪一種選擇值得自己付出。與此同時,權衡一下自己?之奮鬥的目標與家庭的關係。

2004-9-22 新?网

星期三, 5月 24, 2006

老闆真的最愛工作狂嗎

老闆欣賞不欣賞自己?會不會在好機會來臨的時候將它作?禮物送給自己?紅包?塞的錢會不會比別人多?怎樣才能讓老 板喜歡自己?這些問題總是讓辦公室一族費思量。但老闆會怎?要求自己呢?如果老闆只是在我們像永動機一樣運轉的時候,只是在我們白天黑夜都堅守辦公室的時 候,只是在我們關閉一切私人空間的時候……才會對我們青眼有加,我們會上套嗎?

成本價值比是必須要算的。

年薪40萬元會讓人變成工作狂,但有時年薪4萬也有工作狂。因?大家追逐的目標不同。

  老闆就是老闆

金小姐稱自己所在的公司就像一台絞肉機,公司的中層每人都時刻準備衝鋒,必須24小時開機等待魔鬼老闆傳喚。

她的董事長是中國人,?把家安在加拿大,一年12個月,有4個月在享受天倫之樂。 但公司這頭他也放不下,想到什?事,也不管時差,一個電話打給哪個倒黴蛋。得,倒黴蛋今晚就別睡了。好容易盼著董事長回國,可又得在8個月?幹完一 年的工作量。他自己沒個白天黑夜,大家都得陪著。

陀螺不轉,大家?了公司運轉得轉;陀螺在轉,大家是核心以外的盤子,就會轉得更凶。每到周末,大家都有一種頭昏眼花的感覺,撲進被子就絕不起來,哪有什?業餘愛好啊。

過去,公司?還有點利益之爭爾虞我詐,自從老闆夫人孩子去了加拿大,?員工同仇敵愾,只要一想起老闆就忍不住互相抱怨。老闆在西方極樂世界養得好好的,回來倒時差,我們怎?辦?

所以,公司的年輕人會得老年病,30歲的人有60歲的心臟和身體。什?脂肪肝高血壓頸椎病糖尿病靜?曲張心肌梗塞,甚至有人得了癌症。

金小姐覺得,私人老闆真是黑,因?員工掙的真金白銀都是老闆的囊中之物,下屬越賣命,老闆就越發財。他就是要將所有的下屬都變成工作狂,自己就超脫了,舒服了,發展了。

人與人最大的差异在業餘生活中

彼得已經年薪百萬,但仍有自己的業餘愛好——寫作。雖然他從大學讀到博士學的都是臨床醫學,還赴美讀了兩年的mba?在那?工作了幾年,可他就是喜歡中國的文字,平時沒事在家就在電腦前面敲字,已經炮製出好幾本暢銷小說了。

在這家跨國公司工作了不到兩年就步入中層的彼得不認?這樣會影響自己的8小時。注意力只有集中才能出效率。如果十幾個小時同事間相互大眼瞪小眼,能出什?好的想法和創意?我可不想把我的辦公室弄成媽婆俱樂部。

彼得正在跟美國老闆討價還價地要求中國公司每天6小時工作制。在聖誕節前公司會在 美國南部鄉村開會,那時,他將到高層那?再做斡旋:從他們分公司的業務特點來看,長時間泡在辦公室?不能有什?實際意義,因?每人手?都有一批客戶,在辦 公室的時候往往是客戶沒有業務的時候。

他慶幸自己不是生在必須24小時都想著工作的年代;慶幸自己沒有被迫到8小時之外還得糾纏工作的企業。

人的最大差异是在他的業餘生活,業餘生活的質量高,人的素質才高。彼得經常輕蔑地評論樓下的一家咨詢公司,把員工使得跟狗一樣,去年還賠了。忙的不知所云還不如不忙。

老闆害怕?工作狂

一個不顧自己,玩命地?公司奉獻掙來利潤的人,老闆當然喜歡嘍。

其實什?樣的人都會有人喜歡。連虐待狂都被人喜歡,那工作狂更有人喜歡了。糟糕的是,有的人?不是工作狂,只是?了給人留下好印象,擺出一直工作著的姿態,來博取老闆的青睞,其實效率極其低下。

彼得曾給了一個年輕人點兒?色看。那人剛來,也不知聽了誰的忠告,每天在公司表現出一副勤勤懇懇的樣子,又是打水又是擦桌子,晚上下班不回家,留下了廢寢忘食忙工作的剪影。

自己喝的水自己打,衛生工作有物業,我是分公司的領導,?沒有分給你那?多的業務,你這?耗在這兒,不是說明你笨,無法用正常的時間完成既定任務;就是說明你在用公司的資源幹私活,更是說明你沒有愛好是個沒情趣的人。

不久,公司?的人就發現,這個男孩是個籃球高手,還能自己編制電子游戲,比誰都愛玩。

彼得最近給男孩漲了薪,他告訴男孩自己的老理論,沒有效率的工作還不如不工作。費半天時間,沒幹出多少活,還要讓老闆莫名其妙地欠他的人情,老闆會高興嗎?你現在很好,用最經濟的時間做出了相當不錯的業績。

  彼得總結了工作狂的幾個特點:

第一,不愛回家的人是家庭不幸福的人。這種人內心焦慮,無愛,無寄托,無責任感。老闆可以暫時收留他在辦公室,以全情投入的工作忘記煩惱憂愁。但這種利用不會長久。

第二,真正的工作狂熱愛榮譽或金錢。如果他有足?的能量?公司帶來良好的業績的話,老闆可以給他榮譽或金錢。但能給到什?地步呢?他會實現他工作狂的進度而不停前進,讓現在的老闆作?他?身的跳板。

第三,工作狂付出的是智慧和生命。如果他忙來忙去,給公司帶來利潤,?以一場大病告終的話,公司還得負擔醫療費用。現在的世道,掙錢很難但花錢如流水啊,老闆除非能提前給大額的保險,或翻臉不認人,卸磨殺驢趕出公司不管了,要不,工作狂反而是賠錢的買賣呀。

2005年08月02日 XINHUANET.com

星期二, 5月 23, 2006

你是工作狂嗎?

1. 你對工作的興趣超過其它一切?
2. 覺得工作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的價值何在嗎?
3. 會藉忙碌的工作,來逃避家中或是情緒上的問題?
4. 日思夜想的都是工作嗎?只要是有關工作的事情,你會隨傳隨到嗎?
5. 只花很少的時間在工作以外的嗜好、或建立人際關係嗎?
6. 會為自己訂定一個很高的標準嗎?
7. 工作上遇到麻煩時,很難開口向他人求助嗎?
8. 沒有事做時,會不會覺得有罪惡感?
9. 沒有辦法把工作委交他人去做嗎?
10.即使已經負荷過重,也不能拒絕一直加到你身上的工作嗎?
11.在壓力大,或是手上同時有好幾份工作時,表現會更順手嗎?
12.笑得比以前更少嗎?

星期一, 5月 22, 2006

程序?生涯之我? 找到自己的?趣所在

2006.01.13 ?自:网易科技 ?羽

在海外有很多中國人在從事程式師這個職業。我認識很多這樣的朋友,發現許多人並不快樂,只是將這個工作當成養家糊口的工具。還有許多人工作努力而不能入門。我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有過困惑,但最後終於走了出來。在這?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啟發。

  在海外有很多中國人在從事程式師這個職業。我認識很多這樣的朋友,發現許多人並不快樂,只是將這個工作當成養家糊口的工具。還有許多人工作努力而不能入門。我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有過困惑,但最後終於走了出來。在這?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啟發。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很有道理,但運用在事業上往往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在學生時代你可以追隨興趣天馬行空,為未來作各種各樣的設想。堅韌不 拔而又有些運氣的在後學生時代仍可在預設的道路上跋涉前進,甚至一帆風順。而絕大多數同仁們則在生活所伏下的各種小圈套中紛紛落馬,有的痛苦掙扎,有的怨 天尤人,還有的則既來之,則安之,以失敗者的心態接受生活的安排。

  這些為生活所改變的同仁們的共同點是不再(敢或願)提對原先事業的興趣了,如果曾經有過的話。當然,興趣是會變化的。但因生活改變而生的新的興趣往往難以長久,而人生苦短,又經得起幾次改變呢?

  和其他許多職業一樣,從事程式師職業的可分成三種人:入門的,不想入門的,和想入門而沒有入門的。我對入門的定義是:喜歡這個職業並且有持之以恆的目標和努力。

   入門的是極少數。如果一個程式師一直在從事這個職業,而且熱愛並願為之終老,我想他一定是幸福的。任何職業其實都是這樣。我所在的公司有個年輕的老美, 是負責三十多個程式師(包括我)的Software Architect,為人樸實而性格靦腆,但他對職業熱愛的單純連我都嫉妒得要命。他好像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可以沒有任何愛好(他其實一年要度好幾次假 的,但全是老婆安排,當然也參加公司活動),但對幾年前寫的代碼記得清清楚楚。他沒有可炫耀的學歷(服兵役間在一家小學校讀的電腦本科)和經歷(因為太 年輕),在任何場合都總是靦腆地笑著(我將他研究了很久,發現他實在本性如此),毫不起眼,但我知道,他是被造化所祝福的。他可以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在半 夜起來用VPN連上公司網路修改一個bug。我遇到過不少優秀的程式師,就沒他這麼純的。

  不想入門的程式師可能是這三種人中比例最高 的。女的居多,家庭負擔重的居多,思想活躍的居多。程式師職業為男性所主宰是一個事實。女孩子結婚後興趣大多都變了,程式員工作辛苦,責任大,也就沒什麼 吸引力了。很多程式師聰明而思想活躍,卻不願意喜歡這個職業。有的一直在琢磨怎麼開自己的公司,有的天天研究炒股,還有的只想好好保住這個工作,完成分配 任務了事。究其原因,一是將人生看得太“透”了,覺得程式員工作只是衣食父母;一是認為編程太簡單,沒啥好投入的;還有就是看不到出路,當一輩子程式員劃 不來。人各有志。

  對一些人來說,程式師只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他們有自己所追求的目標。雖說這兩年的IT不象五年前那麼火熱,但仍到 處是機會,很多人通過程式師的工作進入IT而尋找機會。但對那些可能長久從事程式員工作的人來說,不入門實在太辜負了上天賜予的聰明才智。在美國的這些 年,我認識了許多轉行做程式師並做得不錯的大陸來的朋友。附近一家老美的公司,軟體研發部門中大陸來美讀研畢業後留下來的有二十來人,多半是國內名校本科 畢業的。這二十來人沒有一個本科或博士是讀電腦的,現在水準都很高。我用這個例子是想說明程式師這個隊伍的素質是多麼優秀,理應做出點事來。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由於缺少機會而不能成為程式師。不少人是半路出家,而人過而立之年,要想的,要考慮的東西多了:家庭,孩子,健康,股票,老人,房 子,車子,地位……有一位朋友,國內名牌大學物理本科,來美國讀了物理博士。他在博士期間喜歡上編程,上過電腦系的幾門課。九八年博士畢業時計算機工作 火熱,就找了個程式師的工作,從網頁做起。我看得出他是很想做一個優秀的程式師。這些年我們一直保持聯繫。可惜的是他為生活所迫,年年在找工作(他一直做 的是合同工,收入會高些,家?上有老,下有小)。而博士學位在很多時候都是over qualify(資歷過高)。這兩年經濟不好,更是動不動被解雇。最近他終於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在銀行?做全職的DBA(資料庫管理員)。他人顯得 老了,語氣也變了,只求有一份安穩的工作。他對編程的愛好依舊,但始終處於週邊階段,不是網頁編程,就是DBA,只有業餘時間學習一些.NET。還有一 次,在2003年,Job market正不好。我參加休士頓中國人西區教會組織的Job Fair,目的是讓教會?的人將工作機會互通有無。我當時因為朋友邀請去看了看。參加的人基本上全是在做或找程式員工作的。好幾個年齡相當,還沒找到工作 的在和我聊起來時聽說我是國內電腦系本科畢業的,一直在做程式師,都很踴躍,要和我討論一些問題,並留下電子郵件位址。看到他們羡慕的神情,當時我還沒 覺得什麼,可現在每想到此,都有些震撼。很多人如果得到了機會可能會成為很好的程式師。然而世事往往如此:得到的人不珍惜,珍惜的人得不到。

   想入門而沒有入門的有很多:學有專長,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做上了程式師,做長了發現也許要做很久,於是試圖研究並喜歡它,卻發現這很難。難就難在看不清 自己的方向。我認識不少程式師,工作很努力,有抱負,業餘時間也學習,考證書,可是方向換來換去,今天學Java,明天學.NET,後天又打算考MBA, 到outsourcing的消息一傳來,又灰心喪氣。究其原因,數理化和許多其他的工程職業都已成型,研究方向明確,很多人通過學習會入迷而入門,知道自 己的奮鬥目標。軟體工程行業才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作為一門科學還遠不成熟,不能給程式員工作以明確指導。Microsoft的Visual Studio以及現在的.NET在大大提高編程效率的同時,也使得編程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僅僅在編程上鑽研不僅難以入門,而且在日新月異的技術面前會產 生光陰易逝的困惑。

  在美國,很多中國人去教會,而且其中不少成了忠實的信徒。我周圍有不少朋友如此,所以由他們牽線參加了一些中國人 教會的活動。我問他們信教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答:平安喜樂。看得出真正的信徒是蒙福的。這是我所嚮往的生活。但我至今還沒有信教,因為我在沒有參加教會 活動前早也有過那種感受。我知道信教不是唯一的途徑,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方式。早在春秋時代的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的“道”,我相信和真 正的信徒的信仰是殊路同歸。而我們人生,不管是從事什麼職業,能“聞道”,也就“夕死可矣”。所以我一直在尋找在程式師這個職業?的“道”,也就是“入 門”。

  一日我讀到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在網上廣泛流傳的電子版本。如獲至寶。我第一次知道了原來我們的哲學家們也在研究 這個“道”。不過他們研究的是與職業無關的,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為人之道。在書中,馮先生提到有各種各樣的人,每種人都可能達到那種人最高的成就;而對所有 的人來說,他們都可以達作為一個人最高的成就,為“聖人”,為領悟“道”的人,為哲學的人。而中國哲學所研究的就是怎樣可以成為一個“聖人”,達到天人合 一。在書的最後他指出,中國人可以不信教的理由是我們有自己的哲學,我們不需要信仰,因為我們是哲學的。我至今深表贊同。基督教義讓信徒體會平安喜樂,只 需無條件接受即可。中國哲學則需要你思考去體會。兩者的功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一個人從事何種職業,都可 以在工作中加深自己對人生的理解,都可以在對事業的探索中去領悟這個天人合一。我一直相信,入門的人是得道的,無論他的天人合一是來自人的本性,還是信仰 或哲學。在程式師這個職業?感受這個“道”,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得由自己來體會。程式師不妨一讀Fred Brooks的The Mythical Man-Month一書。作者是大師級人物,將軟體工程的各個方向深入淺出地描述一遍。如果你已有幾年在公司?當程式師的經驗,讀後或許會有撥雲見日的感 覺。其實我在美國讀研時也上過軟體工程一課,真沒學到些什麼,所以一直忽略了這門知識。現在電腦教育仍需要改善,有些課程設置並不合理,無論是國內和國 外。像軟體工程課,給沒有幾年程式師經歷的人來說只會是紙上談兵,而對有經驗的人卻往往是對症下藥,醍醐灌頂。編程只是程式員工作的一小部分,而當你能對 整個行業能有一個全盤的瞭解,你自然會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當你找到興趣所在,無論是中國的哲學和智慧,對教的信仰,或是你內心深處對世界的體會,都會給你以信心和指導,不再會有疑惑。

星期日, 5月 21, 2006

施永青

  「凡做生意都是你死我亡的,我亡的時候都很happy(快樂),那就無所謂啦!」施永青總結了他的辦報理念,甚或是他的處世態度。

施永青簡歷

  籍貫:上海

  學歷:高中畢業

  服務機構:中原地產集團,現為集團主席

  施永青發蹟史:

  195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江海,6歲移居香港

  1967年--中學畢業後,在工人夜校任教8

  1976年--開始在一家商行打工

  1978年--施永青與同窗好友王文彥各出資5000元港幣,從兩人合用一張租用的寫字台開辦中原物業顧問公司,發展到如今坐擁十多億資產的 一家大型企業,堪稱創業神話。後來中原物業顧問公司逐步發展為中原集團。隨著事業的不斷壯大,兩人也因理念不合,最終分道揚鑣。

  1992年--王文彥92年以後淡出管理層,施永青主政中原至今。中原集團開始進軍內地,在京滬渝穗深連開設了6間分公司,憑籍無為而治的管理理念,公司業務突飛猛進

  2001年--施永青突出怪招,收購瀕臨破產的香港第三大房地產中介公司利嘉閣,面臨不斷湧現的倒閉潮,施永青的大動作讓很多業內人士為 其提心吊膽。然而,獨到的經營理念和敏銳的市場判斷,讓利嘉閣在第二年便實現了扭虧為盈。此後,香港中原一躍成為香港最大的地產代理行。

  中原旗下業務包括:地產代理、測量估價、人事顧問、資產管理、數據整合、地圖軟件等。近期在國內的業務發展迅速,分行遍布大江南北。

  其他事務:施永青是香港小交響樂團董事局主席、香港房屋委員會資助房屋小組成員等。施永青還經常為大專院校演講授課,又為電台主持節目,及撰寫報刊專欄。

星期六, 5月 20, 2006

當工作在生存與興趣中掙扎

很多人會問這樣的問題,一份工作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可是收入卻差強人意,怎麼辦?或是,工作很無聊,可是收入卻還不錯,為了生存不得不堅持下去,怎麼辦?當工作在生存與興趣之間掙扎,究竟該作何選擇?
  
  擁有工作是幸福的
  
  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每個職場人都要樹立擁有工作是幸福的這樣的觀念。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工作是你可以依靠的東西,是個可以終身信賴且永遠不會背棄你的朋友。如果連擁有億萬資財的汽車業巨子,都還如此地熱愛工作,那我們似乎也難以找出不喜愛工作的理由了。
  
  如何能夠去熱愛工作是每個人都需要了解的課題。
  
  首先,你必須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相信自己必定能勝任這項工作,並且足以駕禦它,能靈活地運用這項工作使自己獲得更大的樂趣。
  
   接著你要真心喜歡您所銷售的產品——不論你是不是行銷人員。如果你是一位行政職員,你所銷售的是對人群的服務;如果你是一位母親,則是銷售對孩子的愛。 你必須真心喜歡你的產品,如果對產品不了解,去弄懂它;如果對產品存疑,好好求證清楚。然後你將建立起對產品的完整信心,無人可撼動你。
  
  對自己、對產品有了百分之百的信心之後,你要開始行動,不斷的行動,採取大量的行動。你將發現,此時不但自己已熱愛工作,工作也會愛上你的。
  
  假如工作不是你的興趣
  
  如果用了上面的辦法,你還是不能愛上你的工作,那麼,你必須了解,工作是你賴以生存的,事業是你全心努力的,成功者要把工作與事業分開。
  
   如果你的工作就是你的興趣,那麼最好,你可以把全副心力放在你的興趣,同時也是你的工作上;但如果不巧,你不能通過你的興趣謀生,那麼就做一份你並不絕 對喜歡但是卻可以保障你物質生活的工作,然後用你做這份工作的收入來進行你的興趣,也是聰明的選擇,也是將工作與興趣,也就是工作與事業都經營起來的好辦 法。
  
  向陽生涯曾經接待過這樣一個客戶。他當時是一位正在擇業的應屆畢業生,有份工作他很喜歡,可是收入不怎麼好,另外一份工作收 入較高,可不是他所喜歡的。而他作為家?的獨子,畢業後不得不承擔起供養家庭的責任,怎麼辦?在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師的幫助下,這位學生最後選擇了那份收入 較高的工作,但同時,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興趣,而是在工作中注意積累相關的工作經驗,並且進行必要的充電,等到時機成熟,有了較多的職業資本,將來他將有 更多的實力去選擇自己興趣所在的工作。
  
  職業規劃是長期的人生規劃
  
  在上面的案例中不難可以看出,職業選擇以及規劃其實並非人生某一個時期的事情,而更是一種長期的人生規劃。當你在生存和興趣之間不知如何選擇時,你必須要牢牢把握這樣一個觀點,職業規劃是長期的人生規劃。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角色需要我們去扮演,也需要承擔不同的責任,這些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職業規劃。比如上文中的那位學生,在畢業後的這一階 段,他首先必須承擔起撫養家庭的責任,這份責任多過於培養自己的興趣,所以,最後他做出了先工作,後興趣的選擇。然而,在今後長期的職業生涯中,他會慢慢 積累經驗和實力,將有更多的空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並最終從事自己所喜歡的職業。
  
  所以說,良好的職業規劃是一個人生整體規劃的一 部分。在現代社會,一個人只有儘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認清自我,不斷探索開發自身潛能的有效途徑或方式,才能準確地把握人生方向,塑造成功的人生。在人生 的每個階段,你必須認清自己發展的進程和事業目標,作為選擇職業與承擔任務的依據,把相關的工作經驗積累起來,準確地充分利用有關的機會與資源,指引自我 不斷進步與完善。
  
  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生涯,你要做好以下四件事:1、認識自己的優缺點。2、確定自己的長期發展目標。3、以第2點確定的長期發展目標為方向,制定發展線路圖,每個線路都要制定幾個合理的短期目標。4、堅定不移的沿著某條線路走下去。
  
  職業發展生涯是階段性的,如果你完成了一個階段的發展,又還想有進一步的發展,就再按以上方法做一份發展規劃。
  
   職業規劃與發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外界的職業環境隨著社會的進步是不斷變化著,所以對於你個人的職業規劃問題來說也需要隨著外界的職業環境的變化而變 化;其次,正如上文所說,職業規劃要結合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和家庭角色所變化。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工作階段的人的職業發展規劃是完全不同的。當你的社會地 位和家庭角色轉變的時候你的職業規劃生涯也要隨之改變。
  
  洪向陽簡介:上海向陽生涯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職業規劃師、總經理,上海市緊缺人才培訓工程《職業規劃崗位資格證書》專家組成員。

星期五, 5月 19, 2006

史美玲 興趣變事業 創造自己的品牌

把興趣變成事業,是現代人追求的目標之一。然而,往往事與願違,並不是每一個我們想要追求的,都會變成現實,一時的挫敗、一時的阻攔,都可能讓我們忘了初衷,選擇放棄。

《女人堂》這一期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一個對健身、舞蹈和音樂非常感興趣也非常執著的女人史美玲,看她如何把三者溶合為一體,創造出自己的品牌──Candi Soo保健中心,成功、驕傲、也瀟灑的在興趣和事業之間遊走。

坐在記者面前的史美玲Candi Soo,一頭燙得蓬鬆的頭髮以艷紅髮帶給束起來,顯得非常有個性。史美玲的輪廓清晰,身材雖然嬌小,但結實健碩。她的樣貌不太像華人,經詢問之下,才知道她擁有華裔和菲律賓裔的血統。

44歲的年紀還能保持這健美的身段,這決對不是上天的恩賜。作為一名專業的健身導師,如果沒有可以讓人信服的身段,無論怎樣也說不過去。

像很多人一樣,史美玲在年輕時就懷有夢想,她想飛,飛到自己夢想的國度,並決意要把興趣變成事業,否則,天天重複著一樣的工作程序,為五斗米折腰,那是很累人的事。

為了讓夢想成真,她在20餘歲時獨身飛往澳洲柏斯,她如此的決定和行動,在當年而言,是很大膽很勇敢很……“狼”的舉止。畢竟一個亞洲女孩,到人生地不熟的異地闖蕩,她的勇氣讓人驚訝和欽佩。

回馬尋找機會

史美玲在柏斯報讀健身課程,一切從摸索中開始。在陌生的環境裡,語言、文化、風土人情等各方面的差異都很大,讓她吃了不少苦。然而,因為懷著偉大的夢想,她覺得即使再辛苦,也不算什麼。

為了賺取足夠的生活費,她在不同時段兼職做過很多份工,女侍應、廣播員、中國茶樓的點心妹、卡拉OK駐唱歌手……10年,就這樣過去了。

在這段日子,史美玲嚐過人生的甜酸苦辣,讓她欣慰的,就是在健身這個領域裡讓她找到了方向也看到了前路。

10年後學有所成,她打算回到馬來西亞發展,但回到大馬的那2年間,她覺得這裡的生活不適合自己,所以再次飛到澳洲墨爾本,當全職且專業的健身導師,為日後的事業墊下基石。

轉眼間又過了5年,她重返馬來西亞,這時候,她終於覺得大馬是可以落腳的地方了,而且,她還發現大馬是一個未經開發的“寶地”,尤其是健身業的發展空間很大,因而她毅然決定留下,給自己一個機會。

開頭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2003年,她在吉隆坡安邦開辦第一家Candi Soo個人健身培訓中心,接著在孟沙開了分行,陸續在迪沙斯理哈達瑪開了第3間分店,“由於第3間分行的生意非常好,時間上無法兼顧,因此決定關閉安邦和 孟沙的健身中心,並把顧客轉移到迪沙斯理哈達瑪的中心,希望把時間和精力都集中於一家。”

當了老闆的史美玲對事對物一點也不敢怠慢,前陣子她就飛往芬蘭參加GYMSTICK培訓課程,成為國際合格的GYMSTICK培訓導師之一。

興趣,經過時間的磨練以及落實承諾的行動,史美玲終於在健身領域開拓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把興趣變成事業,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史美玲走過這一條路,冷暖自知。她歸納了一些創業基本必備條件,與你分享:

條件1:對興趣有更深入了解。

興趣歸興趣,因為興趣所以更應該深入去了解相關領域的相關知識。以史美玲的健身事業為例,她自小就很喜歡跳舞,一旦音樂響起,她的身體就會隨著節奏自創舞步。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健身中心,從工作中累積經驗,擁有基本知識之後,她再飛往澳洲深造,繼續朝相關領域前進。

經驗累積下來就成為自己的“財產”,一旦遇上機會,就能把這些籌碼搬上檯面show hand。若在機會找上門時才來學習,那時日已晚,煮熟的鴨子也會飛走。

條件2:多參考別人的做法。

光有興趣和知識是不足夠的,史美玲認為,有心創業者還必須多參考別人如何做。由於她曾在多家健身中心服務,這自然讓史美玲對這一行業的營運和操作方式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別人如何創業?所謂萬事起頭難,但難在哪裡?如何克服?這一切,都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得到,不需要親自去碰釘子,花錢花時間來兌換。

條件3:讓創作泉源源源不竭。

健身行業是一項創新的事業,尤其史美玲所採取的服務方式是屬於一對一的方式,她會為學生的需要而量身度做一套適合的健身配套,因為每一個學生的要求不一樣,學習能力和態度也不相同。

因此,史美玲設計的健身課程,每一項都因學生的不同而作調整,務求做出最有效和最務實的培訓。

條件4:多分享,多交流。

史美玲永遠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當她傳授有關健身的知識或動作給合作伙伴或學生時,都做足一百分。

史美玲從來不相信“教會徒弟沒師傅”這句話。她認為,現今時代是一個互相分享和交流的社會,有分享才會有互補,有互補才能做到盡善盡美。

條件5:專注、相信、承諾。

史美玲認為,對事情專注是很重要的工作態度,以她本身為例,她愛跳舞,也希望讓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變得健康,因此她朝健身事業發展,而不是轉行到舞蹈界或被其他事情影響而分心。

她也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這一點可以從她隻身到澳洲學習,兼職賺取生活費一事看得出來。

至於承諾,她一早就告訴自己要以健身為終身志業,這份承諾是無論如何也要付諸行動去落實的。

後記:
沒有任何一條大道是平直、通暢無阻的,有時候一個拐彎、一個窟窿、或突然闖出的一個皮球,一棵倒下的大樹,都要叫人扭轉輪盤、緊急煞車,或另覓其他交替路;一帆風順的,就不叫人生了。

經過磨練得回來的東西,會叫人更加珍惜,今天,我們只看到史美玲如何風光的開創自己的事業,但又是否知道,她這一路走來也經歷過風雨和雷電;但因為信心和堅持,史美玲熬過來了。

你有夢想嗎?夢想仍然繼續追求著,還是因為各種因素而放棄了?別生悶氣、勿怨天尤人,打起精神重新出發,告訴自己:“夢想,我來了!”

光明日報/明女人/女人堂?報導:高寶麗.2006/05/01

星期三, 5月 17, 2006

香港話劇團的藝術總監 - 毛俊輝:熱愛的興趣變成事業

說起為什麼會選擇戲劇工作作為終身職業,毛Sir歸功於他的父母:「我的父母是標準的戲迷,令我連帶也自小有機會接觸很多不同的演藝作品,從各種中國地方戲曲到荷理活大製作再到本港製作的國、粵語片等,興趣就是這樣自然而然地培養出來。及至自己成長了,就很希望可以參與戲劇世界的工作,當時也不是一定想當演員,總之就是想在戲劇活動中有些參與。」

負笈美國愛荷華大學修讀舞台劇課程

令毛Sir這個想法更加堅定的是在浸會學院(現浸大)中修讀英國語文的日子,當時的他已經知道自己希望向戲劇界發展,並且很積極地參與學界的話劇活動。完成英國語文的學位後,毛Sir隨即負笈美國愛荷華大學和紐約修讀舞台劇課程。那麼他如何在戲劇和電影之間作出選擇呢?毛Sir笑笑說:「我對兩方面同樣有興趣,但總是對戲劇理論的興趣較大,修讀舞台劇課程研究的機會比較多。幸運地我在完成舞台劇課程打好學術基礎後,更得以進一步修讀藝術碩士課程(Master of Fine Arts)MFA是十分著重舞台表演和實踐的課程,對當時希望汲取更多表演經驗的我而言十分適合。」

回憶起在愛荷華大學的生活,毛Sir指出當年其實也面對不少困難和兩地文化差異引起的困擾:「首先是語文,會英語和能夠用英語演話劇完全是兩回事,另一方面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也花了不少時間。但是在七十年代的香港,整個話劇文化也只是處於萌芽階段,既無專業的劇團,也沒有系統訓練的機會,於是發燒友也就別無選擇,唯有到海外學習。」

PartII:百老匯劇團和演技老師

完成愛荷華的課程後,毛Sir加入了百老匯的專業劇團,他怎樣總結留美生活?
Sir遇上知名的演技老師,從他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甚麼?
他又怎麼會毅然放下在美辛苦經營多年的一切,回到當時新成立的演藝學院執教鞭?
請留意下周登場PartII:百老匯劇團和演技老師

愛荷華的課程完成以後,毛Sir在紐約參與了百老匯專業劇團的演出,以一個外來中國人的身分居然能夠爭取到不少演出機會,更曾當上劇團的藝術總監,並且遇上對他影響甚深的演技老師──Sanford Meisner:「Meisner老師是當時的三大演技老師之一,當時已近退休之年,我為了進一步提升演技方面的修為,於是懇請他收納我為門生,幸運地經過詳談以後,終於獲他應允,而我在從學於他的一年半時間?,得以重新審視半生所學,實在獲益良多。兩個學習過程的風格很不同,愛荷華的課程是著重於理論基礎,資料性的內容如戲劇史、戲劇發展理論等等為我以後的學習打好穩固基礎,例如演譯不同劇作家作品需要的不同風格,就是在那個階段學到的。至於Meisner老師則最著重演員和演員在戲劇互動過程?的竅門,強調對手之間的交流。」

總結留美十七年的戲劇學習和實踐的經歷,毛Sir認為最重要的是十七年來雖然沒有取得甚麼名利,但是能夠在一個戲劇文化蓬勃和先進的地區不斷吸收和學習,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經驗。而且毛Sir完全沒有感到任何歧視或者不公平的待遇:「可能有歧視的存在,但是我個人而言不曾感覺到,我相信這?面有一些個人態度的問題: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有甚麼要被人歧視之處,你自然不會感到歧視的存在,相反如果你總是覺得別人會歧視你,那歧視自然無處不在。又或許我的個性比較樂觀才會有這種想法,我反而覺得美國社會是一個相對公平和開放的社會,這種想法和價值觀影響我直到今時今日。」

說起學校戲劇理論和日常實踐兩者之間的分野,毛Sir不諱言兩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鴻溝,故此他在教學的時候也不斷向學生強調實踐的重要:「透過實踐才真正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理論畢竟是死的,尤其是戲劇工作要把自己視作工具去演譯,對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反應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就像一個人照鏡要對自己透徹了解一樣,就算缺點也要看得仔細。這個過程是學習演戲中一個重要的自我突破,我個人而言自覺用了十年時間才能夠掌握好用英語演戲。很可惜,人生?並不是有太多個十年,故當你覺得自己能夠掌握某些知識和技能時,就要好好鑽研和發揮了。」

演藝教席面試小故事

及至香港演藝學院創辦時,鍾景輝先生(人稱King Sir)向校方建議任命毛Sir為表演系主任,面試時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是很少向人提及的:「King Sir可說是我在戲劇方面的啟老師,當年在浸會教了我很多戲劇知識,令我對戲劇世界有了憧憬,多年來我一直很感激他。他的推薦令我們有機會在演藝學院共事,當時我在紐約的茱莉亞學院面試,代表演藝學院的是茱莉亞學院的Director,可說是一位老前輩了。當時我們互不相識,老前輩直接了當的問我憑甚麼認為自己可以勝任,這樣一來我就很坦誠地把我的想法說出,例如我的履歷、和香港的聯繫等,終於取得他的認同和推薦。我常常想,如果他表現得客客氣氣的,而我又謙虛內歛的話,故事的發展可能大大不同。」

要當演員首重有「心」

在毛Sir的戲劇人生?,曾接觸的演員可說不計其數,我們請他說說當演員最重要的條件,他笑笑說:「最重要的是有心,對話劇要有愛,這些都是天生的,後天教不了也學不來。我最怕遇上一些不知道為什麼要演戲的人,例如有些人很傻的以為當演員可以成名或者賺大錢等,其實這些都和戲劇生活無關係。演員或者戲劇人其基本上是天生的,唯有那些熱愛、有興趣、肯為戲劇付出的人才能做得好。同時每個人的機會和際遇都不同,如果沒有對戲劇的熱愛,很快便會放棄和離話劇而去,我曾經遇到不少很有天分的人遇上挫折便放棄,實在很可惜。同時熱愛戲劇之餘,還要有真誠的心。遇上任何打擊都不輕言放棄的熱誠,這對年輕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印象最深的學生

回到香港演藝學院執教鞭的日子,毛Sir很驚喜地發現對戲劇有興趣的香港年輕人和美國的有很大不同,此話可解呢?「香港長大的年輕人受東、西方文化一同影響,他們對西方文化並不陌生之餘,也很樂於學習戲劇表現手法,這令教與學的人都非常投入,我一直認為學生給了我很多inspiration。當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存在的,但這不構成甚麼問題,反而成為一個很有趣和值得探討的議題。同時香港的學生對戲劇的投入和愛好也令我覺得很驚喜,早年我曾接觸的學生中無人誤解入演藝讀戲劇可以成為明星等等,這些學生為了正規戲劇訓練的機會已經等了很久,現時戲劇界的中堅分子如黃秋生、陳麗珠、陳炳釗、詹瑞文、甄詠蓓等都是草創那幾屆的演藝學生,他們對戲劇的熱愛和投入感是有目共睹的。」

我們請毛Sir談談他對學生們的期望,他倒表現得很為難:「每個人要走的路、際遇和遇到的環境都不同,這些都影響了每個人的發展,我只希望他們對戲劇有正確的認識,就如當年Meisner老師教導我的一樣。在演藝學院任教的十五年?,我教學生的不是表演的招式、竅門等等,這些資訊其實無處不在。我反而更著重為學生培養一個對戲劇的正確認識,戲劇追求的目標是甚麼,如果學生能正確掌握這些觀念,他就能長遠地自學下去,不斷自我充實,這些原則教錯了,會誤了學生的一生。其次我最希望可以提供一個發揮機會給予學生,令他們可以發揮自己所學。近年香港的戲劇文化蓬勃了不少,有很多我的學生在不同範疇都能做出成績,這是我感到最安慰的,同時也是我重新回到話劇團擔任藝術總監的主要原因,希望推動和製造環境讓年輕話劇人才發揮所長。」
那麼毛Sir何會對不再從事話劇工作的學生感到失望呢?「無!」他說起來是斬釘截鐵,沒有一絲猶豫的:「這我也是明白的,在美國的日子和演員接觸令我了解一件事:適合長久當演員的人其實並不多,每個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能對其他人有甚麼要求。例如當年我在愛荷華讀書的同學絕大部分都已經不在話劇圈?工作了,這就是現實。」

年輕人想當演員者應該怎樣裝備自己呢?毛Sir認為現今社會開放、人們對演員和演藝工作認識多了,機會也比從前多:「在現今社會正常生活環境?,如果一個人對戲劇工作有天分和有興趣的話,他應該很早便會發現。當然知道自己的興趣後便會有一個尋求的過程,可能是透過戲劇學習、研究、實踐再吸收經驗而取得成長。這說易不易,現時很多人自以為有天賦,不肯虛心學習,反而勇於表現自己,因此而固步自封。我總覺得一個人太早置身在受保護或者溫室環境中,反而會桎礙了他在藝術上的成長,這個想法可能和我在陌生的國度進修和學習的經驗有關。」

回到香港話劇團:培育工作的延續

從演藝學院教學工作回到香港話劇團的前線創作工作,毛Sir視之為一種延續:「在演藝學院任教十五年,每年遇上新學生還是會感到興奮,但是畢竟教學工作存在一定的模式。正好接到話劇團藝術總監的邀請,除了令我回到出身的前線工作外,更是教學工作的一個延續和承接,我可以在這個工作崗位上為這些新生的話劇人才製造和培養一個供他們發揮所長的園地。」

我們請毛Sir從演員、導演和藝術總監中選一個最喜愛的身分,他立時笑過不停:「三個崗位其實很不同,很難說最愛那一個。演戲給人很大的樂趣,永不會令人厭倦,比較自我;導演掌握全劇的各個元素,給予你另一種滿足感,要和更多人合作,其工作模式更加適合我;藝術總監則視野更加宏觀,掌握劇團的路向,要和更加多人合作。我真的說不上那個最喜愛,但是每個崗位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滿足感。如果你說那個崗位較辛苦或者較難我倒知道:多數喜歡創作的人都覺得做藝術總監要比做導演和演員辛苦得多,我最初擔任藝術總監曾聽到不少朋友的忠告。」

香港戲劇界需要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說起香港戲劇界的需要,毛Sir反躬自省,認為現時香港的戲劇發展最需要的是自我提昇:「香港的戲劇工作其實已經擁有不少機會,而且更幸運的是擁有年輕、熱情和樂於接受新事物的觀眾群。相反的,話劇界應該對自己要求更高,各大表演團體的戲劇作品水準尚有很大的提昇空間。坦白說,現時有些團體少不免有些”Easy Way Out”的心態,捨難取易,搏取掌聲後趨向自滿,我認為這是不大足夠的,話劇工作者應不斷長進,挑戰難度,做出更好的戲劇作品。」

香港基礎教育缺乏藝術欣賞培訓

Sir對於現時香港基礎教育中缺乏藝術欣賞的培訓感到很可惜:「現時香港中、小學的戲劇活動和欣賞已經有所增加,但是典型港人心態傾向實際,於是全都一面倒的鼓勵學生參與話劇活動,這其實成為另一種強迫性活動。我認為學校應該更著力於培養好觀眾,讓學生觀看更多戲劇,令他們自小對戲劇活動感興趣。話劇團一向都有在各個演出安排學生專場和學生票,同時也有落區到不同學校進行戲劇教育活動,目的也在於此。」

想要穩定收入不應當演員

我們問毛Sir想在香港當舞台劇演員和謀取穩定生活的現實問題,他的反應很大:「如果一個人想要穩定收入,他不應選擇舞台劇演員為業,演員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他生來要做演員的話,富裕的他會做,貧窮的他也會做,成名之前生活潦倒會做,成名之後壓力很大也會做,這就是演員。我不會教演技學生怎樣在賺錢和演戲間取得平衡等等,因為那根本是兩碼子事。」

對於演員們未能盡展所長感可惜

最後我們請毛Sir評論舞台劇演員在影視作品的表現,他對於演員們未能盡展所長感到可惜,原因不在於演員而在於影視環境的不成熟:「媒體對戲劇藝術的認知其實未達到足夠的理解,電影界的從業員對舞台劇演員有不少固有的成見,因此而局限了他們的發揮和表現,這是極度浪費了他們的才能。電視不製作好節目,不對演員有要求,就不會有好演員的出現。如果舞台表演界和影視業界之間能夠有多點了解,兩者之間其實可以共享很多人才。」

17-11-2005壹蘋果網

星期二, 5月 16, 2006

評估您的個人事業、興趣與能力

根據您的個人情況,回答下列問題:
1. 您在學校時最喜歡什麼科目的課程?
2. 您最擅長的技能是什麼?您感覺自己最出眾的技能或專業領域是什麼?
3. 除了學習或工作以外,您的興趣是什麼?
4. 描述您幫助他人籌畫工作的一個情形。
5. 描述您與團隊共同合作實現目標的一個情形。
6. 描述您可能較為喜歡的工作種類。

根據您對以上問題的回答,描述兩至三個符合您標準的工作:

星期一, 5月 15, 2006

他的興趣是讓車獨一無二

如今的上海灘,幾百萬的賓利、上百萬的寶馬大奔滿街跑,款就那幾樣,顏色或銀灰或亮黑。minicooper、甲殼蟲又算什麼?轉頭說不定就能瞄見悍馬如坦克一般壓在馬路上。再好的車在這個城市也難免山外青山樓外樓,看多了也難免審美疲勞。

  於是,不妨來認識一下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全中國最早為了耍酷拉風把自己的寶馬跑車改成斜開門的人,他們是玩車十幾年本著不改動力系統的原則玩出精玩出品玩出專業技術的人。從劉長河和他的朋友們手?出去的每一輛車,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劉長河一開口,辨析度極高———東北人。一來就先聲明,他們改車,從來只改外觀和內飾:“我們也就是搞搞外在美,絕對不動車子原本的動力系統,這有可能產生安全問題的事兒咱不幹!”愛美的女士們可以選擇把座椅變成LV櫻桃包的花色。

  他們的改裝工程,不動發動機、不管油門、不碰剎車,基本類似于裝修一套毛坯房,並且完全不敲毀任何一堵牆也不打通陽台。只是刷個漆,換張漂亮舒服的沙發坐坐,再來一部重低音音響,享受一下環繞音樂的氛圍。這其實是給愛車的一個“整容”大禮包吧。

  起初,劉長河也只是自己玩車,自己找零配件,去汽修廠自己改。技術不到家,不過小打小鬧,把寶馬的前門改成飛翔式的斜開門就已經相當滿足了。可 是他說,改車會上癮。當你換了座椅,也許又想搞點個性花色。裝了音響,也許又嫌效果不佳。也許劉長河一開始只是喜歡讓自己的車看起來與眾不同,但漸漸地, 他開始立志於讓街上的每一輛車都與眾不同。

  於是,一群有著共同興趣的朋友們便湊到了一起,開起了汽車裝飾公司。搭檔負責改外觀:噴漆、貼紙、電鍍或是加上特殊的碳纖維抗撞材料。而劉長河 則負責內飾設計及改裝。只要你想得出來,任何idea都能實現。經過“整容”的車,門斜斜地飛開,座椅下透出粉紅或粉藍的柔光,低音炮帶著後座輕輕抖動, 感覺馬上就來了。打開行李箱,外露的低音喇叭立即給你來段擋不住的搖滾熱情。而愛名牌的美女們,更可以大膽選擇把座椅都換成LV櫻桃包的花色。

  他們有一輛得意之作,就是香港合夥人的愛車maz-da6。“這車一開出去,到哪兒停下來都有人拍照,太漂亮了!”如今的這輛車幾乎已完全找不 到當初買它時的模樣。外殼加了黑灰格的特殊碳纖維材料,輕巧又抗撞。內飾除了安全帶和天窗,全部大動干戈了一番。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部全世界只有兩台的音 響,曾經去北京隨便參加了一個汽車音響比賽,就拿了個第二名。

  改車既是劉長河的興趣也是事業。他說,既然把興趣當事業做了,就要做到最好。“關鍵還是要質量好,我們自己都看不上眼的東西,怎麼能拿出去給客戶呢?”這?,興趣已經變成了一種專業精神,馬虎不得。

劉長河
汽車內飾改裝設計師
哈爾濱人
在廣州從事汽車裝飾近十年
2003年聖誕節與朋友合夥來上海繼續發展興趣事業

東方早報 2005年08月24日

星期日, 5月 14, 2006

“選擇感興趣事業” 諾貝爾科學獎得主談成功之道

新華網林道(德國)7月1電 (姜岩 劉向 )在採訪第55屆德國林道諾貝爾科學獎論壇的的過程中,新華社記者聆聽一位元位元諾貝爾科學獎得主講述他們的治學之道和成功經驗:根據興趣選擇事業、淡泊名利、刻苦勤奮、保持活躍的思維、敢於思考重大問題和熱愛科學。

根據興趣選擇事業——2004年諾貝爾物理 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弗蘭克·維爾切克認為,人生的重要經驗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儘管你可以強迫自己做好某種工作,但真正激發你的創造力的是你對這項事業的熱愛。因此,年輕人應該非常認真地考慮自己的事業選擇,就像你有大筆錢要投資一樣,一定要認真地選擇投資方向。” 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艾倫·馬克迪爾米德認為,選擇科研方向一定要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只有興趣才可以讓人在科研領域不斷深入,與此同時 也要注意補充交叉學科知識,在不同學科的碰撞中找到突破口。

淡泊名利——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德國科學家曼弗雷德·艾根說,不要把諾貝爾獎看得過重。一些沒有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可以對世界形成重大影 響。愛因斯坦早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就已經對社會做出重要影響了。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說,他獲得諾貝爾獎後,他所在的美國 霍普金斯大學也就是獎勵他一個專用停車位而已。他並不認為自己獲獎後比以前高明了多少。

勤奮刻苦——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說,他的經驗是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比別人多做5%。這樣連續做100件事情後,就會遠遠超過別人。維爾切克認 為,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勤奮刻苦,一定要刻苦讀原始論文。他認為,儘管讀教科書很重要,但教科書只是簡單給出了科研的結果,而原始論文則記載了科學家的 創新過程。人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創新的思路以及關於發明創造的文化。

保持活躍的思維——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英國科學家哈樂德·克羅托認為,保持思維活躍的一個重要經驗是與青年人打交道。他的團隊中有很多年輕人, 其中有兩名骨幹來自中國。他經常與他們聚餐,在與他們的交流中他受到很多啟發。李遠哲認為,要努力避免思想僵化,要向青年人學習。

敢於思考重大問題——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大衛·格羅斯認為,從哲學高度思考問題非常重要。他在論壇上對物理學的基本哲學思想還原論 提出了懷疑,並認為應該在對待這個問題方面保持開放的態度。維爾切克則對中國古代哲學中無中生有的思想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是一種很不穩定 的狀態,一個偶然事件就會產生。他還大膽地認為,在我們所認識的宇宙之外應當存在一個總宇宙;在總宇宙的大部分,物理規律和我們的宇宙大不相同。

熱愛科學——格羅斯在論壇上提出的最後一個問題是:物理學是否一如既往的重要?緊接著他回答說:是的!他用這種方式表示了他對物理學的熱愛。這個 問題的一問一答激起了全場長時間熱烈的掌聲。維爾切克專門委託新華社記者寄語中國青少年:科學的未來是光明的。你們擁有很多機遇,考慮一下學習和鑽研科 學並使它成為你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吧,你們不會遺憾的。”()

2005-07-01新華網

星期六, 5月 13, 2006

Steven Ballmer - CEO of Microsoft

Steven Ballmer was born in Detroit, Michigan. His father, Frederick Ballmer, was a Swiss immigrant; his mother, Beatrice Dworkin, was a Jewish American. He grew up with his younger sister in Farmington Hills near Detroit, where his father worked as a manager at Ford Motor Company.

During his studies at the Detroit Country Day School, Ballmer was the manager of the school's basketball team. In 1973, he graduated from school with a grade point average of 4.0 and was the valedictorian of his class. He scored a perfect 800 on the math SAT and got a scholarship to Harvard University, helped by his competing in math tournaments. In his freshman year, Ballmer developed a close friendship with his dorm mate, Bill Gates, a friendship that continued even after Gates dropped out of university to start his own software company (Microsoft). At Harvard, Ballmer was the advertising manager for both The Harvard Crimson and The Harvard Advocate. In 1977, he graduated magna cum laude with a BA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After graduation, Ballmer worked for two years at Procter & Gamble Co. as an assistant product manager, before joining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to get an MBA degree - only to drop out of the program a year later when Gates invited him to work in his company. Ballmer became the 24th employee of Microsoft on June 11, 1980 as the first business manager hired by Gates. He was initially offered a salary of $50,000 as well as a percentage of ownership of the company. When Microsoft was incorporated in 1981, Ballmer owned 8% of the company. Ballmer has headed several divisions within Microsoft, such as Operating Systems Development, Operations and Sales & Support. In July 1998, he was promoted to president and in January 13, 2000 he was name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when Gates stepped down from the role. While Gates handles the technological vision, Ballmer handles company finances. In 2003, Ballmer sold 8.3% of his shareholding leaving him with a stake of around 4% of the company. The same year, Ballmer ended the Microsoft stock-options program, a program he himself was instrumental in setting up in the early 90s which made so many of its employees millionaires. Ballmer is the longest-serving employee of Microsoft.

星期五, 5月 12, 2006

Ted Turner - CNN

Turner was born in Cincinnati, Ohio. When he was nine years old, his family moved to Savannah, Georgia. He attended the McCallie School, an unaffiliated Christian prep school in Chattanooga, Tennessee. Colorful episodes from his life include being expelled from Brown University for having a female in his room in 1960. At university, Turner was an unspectacular student in class, though he did compete on the debating team and accept membership into Brown's secret society, Pacifica House.

Ted Turner began sailing when he was nine years old. He entered competition when he was eleven in the junior program at the Savannah Yacht Club, and went on to compete in the Olympic trials in 1964. In the 1970s, Turner's sailboat racing ventures included the America's Cup. In 1977, he skippered the winning yacht, Courageous, and got a lot of publicity for showing up at the post race press conference drunk.

星期四, 5月 11, 2006

Ronald Reagan

In 1927, at age 16, Reagan took a summer job as a lifeguard in Lowell Park, two miles away from Dixon on the nearby Rock River. He continued to work as a lifeguard for the next seven years, reportedly saving 77 people from drowning. Reagan would later joke that none of them ever thanked him. In future years, he would point to that achievement proudly showing visitors a picture of Rock River in the Oval Office.

In 1928, Reagan entered Eureka College in Eureka, Illinoi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and graduating in 1932. In 1929 Reagan joined the Tau Kappa Epsilon fraternity which he later recalled during numerous interviews and conversations as one of the greatest experiences he had during his college years. Though earning mediocre grades, he made many lasting friendships. Reagan developed an early gift for storytelling and acting. He was a radio announcer as an affiliate of the Chicago Cubs baseball games, getting only the bare outlines of the game from a ticker and relying on his imagination and storytelling gifts to flesh out the game. Once in 1934, during the ninth inning of a Cubs-St. Louis Cardinals game, the wire went dead. Reagan smoothly improvised a fictional play-by-play (in which hitters on both teams fouled off pitches) until the wire was restored.

Hollywood

In 1937, when in California to cover spring training for the Chicago Cubs as a radio announcer, Reagan took a screen test that led to a seven-year contract with the Warner Brothers studio. Reagan's clear voice and athletic physique made him popular with some audiences; the majority of his screen roles were as the leading man in B movies. His first screen credit was the starring role in the 1937 movie Love Is On the Air. By the end of 1939, he had appeared in 19 films. In 1940 he played the role of George "The Gipper" Gipp in the film Knute Rockne, All American. From this role he acquired the nickname the Gipper, which he retained the rest of his life. Reagan considered his best acting work to have been in Kings Row (1942). He played the part of a young man whose legs were amputated. He used a line he spoke in this film, "Where's the rest of me?", as the title for his autobiography. Other notable Reagan films include Hellcats of the Navy, This Is the Army, and Bedtime for Bonzo. Reagan was kidded widely about the last named film because his co-star was a chimpanzee. He has a star on the Hollywood Walk of Fame at 6374 Hollywood Boulevard.

Reagan was commissioned as a reserve cavalry officer in the U.S. Army in 1935. After 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he was activated and assigned, partially due to his poor eyesight, to the First Motion Picture Unit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 which mad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ilms. He remained in Hollywood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war, attaining the rank of captain. Reagan tried repeatedly to go overseas for combat duty, but was turned down because of his astigmatism.

Reagan later married actress Jane Wyman in 1940. They had a daughter, Maureen in 1941 and adopted a son, Michael in 1945. Their second daughter, Christine Reagan , was born four months prematurely on June 26, 1947 and lived only one day. They divorced in 1948, later making Reagan the first American President to have been divorced. Reagan remarried in 1952 to actress Nancy Davis. Their daughter Patti was born on October 21 of the same year. On 20 May 1958 they had a second child, Ron.

As Reagan's film roles became fewer in the late 1950s, he moved into television as a host and frequent performer for General Electric Theater. Reagan appeared in many live television plays and often co-starred with Nancy. Reagan served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Screen Actors Guild (SAG) from 1947 until 1952, and again from 1959 to 1960. In 1952, a Hollywood scandal raged over his granting of a SAG blanket waiver to MCA, which allowed it to both represent and employ talent for its burgeoning TV franchises. He went from host and program supervisor of General Electric Theater to producing and claiming an equity stake in the TV show itself. At one point in the late 1950s, Reagan was earning approximately $125,000 per year. His final regular acting job was as host and performer on Death Valley Days. Reagan's final big-screen appearance came in the 1964 film The Killers, in which, uncharacteristically, he played a mob chieftain. This film was a remake of an earlier version, based on a short story by Ernest Hemingway. Reagan's co-stars were John Cassavetes and Lee Marvin.

星期三, 5月 10, 2006

Not one credits the classroom for his success

Consider three of today's great entrepreneurs: Michael Dell, Bill Gates, Steve Jobs. Not one credits the classroom for his success. All are famously and unapologetically dropouts from college.

Explaining his reason for quitting Reed College after only six months, Jobs once said,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Jobs did find some value in education later, when he dropped in on a calligraphy class that turned out to be of help, he says, in designing typefaces and fonts for the Mac.)

Although JetBlue founder David Neeleman, 46, argues tha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help guide those with the right spirit, the University of Utah dropout believes that his greatest lessons came from founding a previous airline, Morris Air (later sold to Southwest).

"I never would have started JetBlue unless I had the experience of starting another airline," he says. "And I guarantee that I never would have started JetBlue at J.F.K. airport if I had listened to the experts, who said that you can't put a low-fare, customer-centric airline in New York. But I knew we could do it, and I ha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behind me that I trusted to make JetBlue a reality."

星期二, 5月 09, 2006

5 ways to start a company (without quitting your day job)

(Business 2.0 Magazine) - If you're reading this, there's a good chance that you've always wanted to launch your own startup.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roughly half of all Business 2.0 readers dream of founding their own companies.

Odds are, however, that you're still working for someone else. Maybe it's because you're afraid to give up that steady paycheck. Perhaps you're simply terrified by the thought of placing yourself at the mercy of greedy investors, cutthroat competitors, and a potentially indifferent marketplace. Whatever the reason, it's clear that there's a lot of unrequited entrepreneurial longing out there.


So we set out to see if we could help. We wondered, what if cubicle-bound employees could use their current gigs to launch new ventures? Of course, starting a company while employed by another one can be tricky -- especially if you've signed agreements promising not to compete with your employer or not to hire away colleagues. Indeed, in many cases anything you invent while collecting a paycheck can be considered the boss's property. James Geshwiler, managing director of CommonAngels, a Boston investment group, warns that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cubicle entrepreneurs often "tread on very sensitive ground."

Still, working for a corporation affords access to several things that are vital to a fledgling company: money, customers, market research, personnel. And it turns out that many former wage earners have successfully exploited these resources -- legally, and in some cas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ir employers -- to realize their entrepreneurial dreams. Some actually built their startups while working for someone else, while others simply tapped previous employers' people and cachet.

All of them, however, learned to look at salaried life as a springboard rather than a prison. Daniel Curran, a management consultant who lectures on entrepreneurship at UCLA, suggests, "When you come across hidden customer demands in your job, turn them into a business."

Here are five ways to get started.

1. Use Your Salary as Funding

Gregory Moore financed his big idea one paycheck at a time.

The opportunity was obvious: Gregory Moore wanted to create a company that would securely transmit patient and payment data between hospitals, doctors, clinics, and insurers. In 2000 he took the proposal to software maker TeraHealth, which then hired him to make it a reality. But TeraHealth didn't pursue the effort, so Moore began building the business on the side. He used his salary to hire a coder and spent nights and weekends filing incorporation papers and creating sales brochures. He even set up a basic office.

The Monday after he left TeraHealth in March 2001, his new company, Harbor Healthcare, was open for business. Moore booked his first revenue about a month later. TeraHealth grumbled, but Moore had records proving that he'd hatched his idea long before he joined the company.

The key, he says, is "to use your salary to invest in the startup as much as possible before jumping ship." After five years and several rounds of angel funding, he still owns a majority of the firm's equity.

2. Turn Common Complaints Into a Business Plan

Jeff Gallino and Cliff LaCoursiere decided to give customers what they really wanted.

You know that feature your customers are always asking for? If your employer won't deliver it, maybe you should.

That's what Jeff Gallino and Cliff LaCoursiere did. Back in 2001 the two worked for ThinkEngine Networks, a Boston-based telecom equipment company. Gallino handled relationships with software partners, while LaCoursiere ran sales. The two kept hearing customers ask for a way to digitally sift through recorded calls and analyze them.

Gallino and LaCoursiere brought the idea to their employer, but they received a halfhearted response. So the duo wrote a business plan during off-duty hours and left ThinkEngine Networks in 2002. They funded their new firm, CallMiner, for a year with money saved from their salaries.

Gallino wrote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ir software, which builds an overall picture of what's being said through speech recognition, pattern mining, and signal analysis. The product attracted angel investment and a venture round, including cash from In-Q-Tel, the CIA's venture fund. Today, CallMiner's applications are used by airline, energy, and cable companies to categorize call-center calls, while government agencies are evaluating the technology's ability to automate intelligence gathering.

3. Make Your Boss a Beta Tester

David Bookspan invented a new service that his old firm just couldn't live without.

While working as a partner in a Philadelphia law firm during the 1990s, David Bookspan figured out how to use the local courthouse's lawsuit filings to drum up new business. Bookspan realized that if he could automate his system, he'd be able to create a lead-generation service that other lawyers would gladly pay to access.

The chairman at his firm felt the effort would distract from its core legal practice, but he let Bookspan develop it on his own. "Just be completely up front," Bookspan advises anyone with similar intentions. "View your employer as your friend."

He incorporated as MarketSpan in 1996 and stayed at the law firm for another year, working nights out of his home with a partner who was a software developer to create a marketable product. Four years later, with 88 of the nation's top 100 law firms (including his old employer) signed up as customers, his company was acquired by CourtLink (itself later bought by LexisNexis) for a reported $35 million.

4. Take Advantage of Your Company's Reputation

Dan Connors turned his pedigree into seed capital.

After 11 years at LucasArts, the videogame arm of Lucasfilm, Dan Connors decided that enough was enough. Hoping to make games that emphasized episodic storytelling rather than shoot-'em-up action, Connors was heartbroken when LucasArts killed his cartoon-based project to put more resources behind the firm's Star Wars franchise. At the same time, LucasArts was downsizing, so it was easy to quit.

Connors started out with one like-minded colleague in April 2004. They called their new venture Telltale and seeded it with cash from their severance packages. Then,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as other former colleagues left LucasArts, Connors hired 15 of them.

Thanks to their LucasArts halo, Telltale had no problem finding clients. Within nine months it landed a deal to work with Ubisoft on a game based on TV's CSI. LucasArts's reputation also made it easier to raise $1.4 million in angel funding. Says Connors, "It's hard to overestimate the door-opening power of the LucasArts name."

5. Convert Your Employer Into a Business Partner

Jeff Hilbert spun a doomed division into a successful startup.

In 2002, when Jeff Hilbert was managing the design services division of Coventor, a chip-design software company in North Carolina, his unit was slated for the chopping block. However, Hilbert noticed that he had recently been winning a lot of business from wireless chip companies, so he asked Coventor to let him spin off the unit as a stand-alone company.

The board went for it and gave the startup -- now called WiSpry -- $6 million worth of patents and oth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ven employees,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dollars, and an office in Irvine, Calif., all in exchange for shares in the company. Today, Hilbert is CEO of WiSpry, which is developing a special chip for cell phones that could improve battery life by 20 to 40 percent. His advice: Don't rely too much on a parent company. Sooner or later, all startups must be able to fend for themselves.

星期一, 5月 08, 2006

五月天

五月天樂團的主唱兼詞曲創作靈魂阿信,是許多人心目中6年級的代表人物。65年次的他講話率直活潑,就像你認識的某個幽默的同學一樣。

他寫詞深刻又明瞭,講出了當代年輕人自己都摸不清的青春情結,又不時提醒人們心裡有意無意藏起來的夢想。

訪問當天,我們拿了2000年10月創刊的《Cheers》雜誌給阿信,當時創刊號「敢就有希望」推出雙封面,其中一個版本的封面人物是正發表第2張專輯《愛情萬歲》的五月天;另一個則是剛當上Yahoo!奇摩總經理的鄒開蓮。

阿信看著5年前在雜誌封面上才24歲的自己,看了很久。雖然他嘴上只笑說當時自己髮型很呆,但臉上卻無意透露了許多感慨。和許多經過幾年工作洗禮的6年級一樣,阿信對青春、對夢想、對人生,都有一些微妙的變化。

採訪、整理—麥立心
攝影—曾千倚

2006年3月 Cheers雜誌

Q:看到5年前你們5個人為《Cheers》雜誌創刊號拍的封面,第一個感覺是什麼?

A:覺得那時候髮型還滿呆的(笑),嗯。

Q:這5年來,有什麼是不變的、而且是你覺得很珍惜的部份?

A:我在19歲的時候,對未來的最好想像,就是抱著一把吉他,唱自己的歌。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夢,可是最後能夠照自己興趣這樣走的,畢竟是很少數,所以我覺得很幸運。

當大部份的人吉他都收到衣櫥裡,斷掉的弦再也沒有補起來過的時候,五月天或多或少還可以代表大家心裡那個永遠不會老的自己,一直唱出我們這個世代的心聲。

而我們5個從17歲開始就一直是朋友、是兄弟、是夥伴,也是吐嘈的對象,我們的關係好像還停留在穿著高中制服的時代,這很珍貴。

轉大人,夢變大

Q:那麼這5年來,改變的部份是什麼?

A:其實我們頭腦裡想的事情、做事的方法、相處的態度、對事情的看法,其實一直都沒有太大的差別。

我覺得大家對我們很好,給我們很好的做音樂的環境,讓我們可以保留天真到有一點太樂觀的態度,繼續活著。

Q:不過,有很多和你們同一個世代的年輕人,這幾年他們的人生經歷劇烈變化,本來是一個天真銳氣的年輕人,可能變成成熟的大人。你也有經歷這樣的過程吧?

A:也有啦,也有。嗯,對我來說,就是夢變大了。

以前只是滿單純地做音樂,但現在的我除了做音樂之外,會想要留一些可以被人回憶的軌跡。

對未來,也想要改變世界,比如說自己不喜歡的環境條件、或是不喜歡的生活邏輯,而這些東西都可能透過音樂去漸漸地改變。我不會很自大到以為只有我能做到,或是只要我做,就一定可以,但對我來講,給自己這樣的自我挑戰,是比較有趣的。

Q:夢變大其實很不容易。大部份的人年紀愈大,夢就愈小,你如何讓自己和大家不一樣?

A:就像你剛才講的,和我們同一個世代的人,進入社會已經大概5年了,一開始對於新的世界、新的人生的好奇和銳氣,好像該磨平的都磨平了,該冷卻的都冷卻了。

不嘆息過去,更期待未來

可 是人生的路還很長。對我來講,人生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去嘗試、去挑戰,可以隨時都感覺到不同。那可能不是你22歲第一天上班時,那種渾身發熱的感覺,可是 因為年紀和歷練的成長、而看到很多事情,所感受到的微妙溫度,和更年輕時候的我比起來,現在的這種感覺,是更可以讓我感到喜悅的。

本 來大部份人都會希望可以回到生命中的過去,品嘗年輕時候青澀的東西。可是,有一次我和李宗盛大哥聊天,他說的話其實讓我非常訝異,他說他很希望到未來的某 一天,那時他已經60歲了,和他已經結婚的女兒,在灑滿楓葉的道路上散步,然後撿起一片楓葉,感受那一整個夏天累積在楓葉裡面的熱量。

當所有的人都在感嘆時間的流逝,有些人已經在期待著未來的美好了。對於我來講,後者是一種我比較喜歡的生活態度,所以我對於我現在過的每一秒,都會用很期待的心情去迎接。

Q:但你實際上怎麼做呢?

A:雖然我講的,對於被每期應繳款逼得走投無路的人來說,可能不切實際。不過當你對你的人生更大的東西有多一點期待時,很多東西的重要或不重要,對你來說會變得比較清楚。如果我們不讓自己的眼睛看在遠一點的地方,很快就會掉在一些比較物質面的東西上。

我覺得只要是人都應該把夢變大,讓眼睛看得更遠,這樣比較不會分不清楚人生的優先順序。

其實我們在組團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我們只是在學生時代玩玩,可是當我們已經快要脫離學生時代,還在繼續玩玩,爸媽、老師、朋友都會幫我們緊張。

「何時才要停止搞那個爛樂團!」

我記得我大學時候(實踐大學室內設計系)有個對我很好的老師和我說,你如果好好做設計,其實可以做得不錯,可是你真的花很多時間搞那個爛樂團,你有沒有想過要到什麼時候為止。

我心裡也有想,再美好的夢也有結束的一天,我到底要繼續下去多久。

但後來我想,我小時候夢想過當科學家、夢想過當漫畫家,但後來慢慢一個一個放棄,現在我抓住了做樂團的夢,所以我想做到我們5個人都不想做為止。我和我的老師這樣講,老師就說,他懂了,請我繼續堅持下去。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都不只有一個夢。環境可能會讓你放棄一些夢想,可是不要讓它抹殺你所有的夢想。

現在在組一個搖滾樂團的我,並不再會因為沒有成為科學家和漫畫家而惋惜。因為我抓住了一個屬於我的夢想,我抓緊了沒有放棄它,我覺得是這樣。

當然我們比較幸運,可以代替某些人實現不能實現的夢想,如果我沒有走音樂這條路,而且沒有那麼多人支持我們的話,我現在應該還是在設計公司當助理設計員,和蓋房子的工地搏鬥,我可能就是那樣而已。

因為大家一直給我們那麼多的資源和有形無形的鼓勵,所以我覺得我好像有那個責任感,要為大家夢想中的自己,多做一點事情,多想一點可能性,多唱一點比較真實的歌。

Q:所以你現在為什麼要寫一首歌的出發點,已經和最早期的時候不一樣了嗎?

A:慢慢地吧。我不會想到什麼事情,就要馬上改變,讓大家都看得出來。

但其實這兩年我有調整我的閱讀習慣和關心的方向,也慢慢能夠從我看到、聽到的資訊去判斷,這個對我來講、或未來人類的世界來講,是不是重要的。如果能夠了解什麼是比較重要的東西,活著會比較清醒,也比較快樂。

像電視台每天都播出弟弟砍了哥哥一刀之類的新聞,這種東西看久了,就會讓你很不快樂,因為看不到生命展開來的寬度和厚度。

我慢慢在調整,也希望可以表現在作品裡面。

就 像我們5年前在拍《Cheers》創刊號封面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正在做《人生海海》那首歌曲。現在已經5年過去了,我相信那時候正在做的歌曲,到現在在很 多人心裡已經發酵成一種不一樣的時空,我也相信因為這首歌,讓很多人心裡都有一片藍色的海,在面對一些鬥爭、不愉快的時候,可以隨時都看到海。

鴨子划水的人生態度

Q:你的文字這麼好,是怎麼練出來的呢?

A:我很不會講話,從小就滿害羞的,也從來都不是作文拿高分的那種人,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寫歌的時候會花很多時間去琢磨,一句話、一個心情要怎麼表達給別人知道。從多看電影、多看書,然後到寫作的過程,都花滿多時間的。

Q:可是許多人看你的詞曲作品,都覺得你是一個特別的、或很有才華的人。可是聽起來你覺得自己的天分並不算好?

A:我滿普通的。鴨子划水這句話影響我滿深的,水面上看起來是優雅得和天鵝一樣,可是水底下是兩支小小的蹼歇斯底里地瘋狂打水,我做很多事情都是秉奉這個原則。表面上要裝做很OK,水底下要盡其所能地瘋狂打水,對我來說,很多事情是這樣完成的。

我不覺得我是一個特別的人。如果大家都有點耐心,都可以做得像我一樣。當然我的成長過程中有滿多特別的經歷,包括我對於很多事情都容易產生興趣,然後去研究它。

在我心底不是住著一個天才,但我相信我心裡絕對住著成千上百個普通人,我不斷地訓練他們、培養他們,讓他們輪流出來做主角,讓他們講出自己要講的話。

Q:這幾年來,工作中最讓你快樂的事是什麼呢?

A:我覺得是累積了滿多自己喜歡的作品。這幾年下來,存款簿裡也沒有太多長進,但會覺得沒有白活的是,累積了一些自己還拿得出手的創作。

最近因為把過去的歌詞集結出書,看到自己以前寫過一些還不錯的句子,想到當初想要把文字的美很簡單地表達出來的感覺,自己會覺得很高興。

Q:那你會給自己這幾年的工作表現打幾分?

A:嗯(沈吟許久),打60分好了,剛好及格。

雖然覺得過去有些做得好,但同時也發現自己膽量、見識、能力不足的地方,創作會很殘酷地暴露出你生活經驗的不足,對我來講過去好像還掩蓋得滿成功的,但如果接下來沒有好好地再更努力一點,應該很快就會紙包不住火了。

迷上KERORO軍曹

Q:你工作之餘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如何平衡壓力?

A:沒有工作的時候,吃的、喝的我什麼都不要求,只要有幾本喜歡的書,偶爾看一下好看的卡通,一天就會很快樂。

書我什麼都看,小說、評論、科學類的等等。對我來說,看書不是為了要培養自己什麼東西,而是純粹喜歡腦筋有在動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是活著的。

如果要讓腦筋放鬆、很簡單地笑的話,就看卡通。像是最近迷上的好笑卡通──《KERORO軍曹》。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68/068046.asp


-----
五月天主唱阿信 成功是喜歡自己此刻的生活

「五月天」的主唱阿信,在他30歲的今年,出了人生第一本創作書《happy?BIRTH?day》,裡面談的是他的詩與攝影。

然而,訪問時聽阿信談便利商店經營學,又說在看呂宗耀的投資書,真是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想像中,他應該是一個很「文藝青年」的音樂人、很「不商業」的,但是錯了。

阿信回答問題很慢,但很精準,具有一種「產品研發人員」的專業精神。他說,他最近在看的,是一本有關便利商店經營學的書。

「五月天」從1998年的「軋車」一曲開始,八年來維持聲譽不墜。聽阿信談音樂這一行,我們得以一窺娛樂人的夢想與失落,以及他們專注的職人精神。

Q:你曾經上過班嗎?第一次穿西裝是什麼時候?
其實我喜歡穿西裝,我有很多很多西裝,這和大家對音樂人的印象可能完全不同。因為我以前大學念室內設計系,也有提案的需要,因此有準備幾套西裝。我還曾經穿著西裝,充當過老師提案的親衛隊。

Q:如果把樂團看做一家公司,身為團員的你,角色是什麼?成員之間如何互動?
研發。我負責包辦所有的詞曲創作。我們的團長大人(怪獸)是產品經理(PM)。必須做最多的苦差事──從頭到尾聯絡大家、 確認排練、發片日期等,總之讓事情進行。他的邏輯能力良好、人際關係也一流、又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是串聯大家的接著劑。相反地,就像所有的產品研發人員, 我自閉的成分較多。

Q:這麼多日子以來,有沒有曾經令人頭痛的時刻?遇到意見爭執的時候怎麼解決?人際相處的要訣何在?
在五月天真的完全沒有。我們五個人都有很強的幽默感,遇到任何問題,再苦的狀態下我們都能自得其樂。雖然我不很了解組織理 論,但是我認為team work的精神就是回到人性。人在相處的時候必須保持高度的同理心。人際中最難抵抗的就是自私、貪婪、爭奪……我們相處從來都是一起行動、一起參與、一起 決策,非常地水平,從來不分誰在高、誰在低。每次寫歌總是拖到最後一刻,他們從來不給我「寫快一點」的壓力,不會把壓力丟給我讓我一個人承擔。我很幸運能 擁有這麼一群團員。

Q:你怎麼看待樂團的管理這件事情?最近幾年,隨著發單曲、寫書、各種跨界合作等,不可否認你得到較多目光,真的不會引起團員微妙的情緒?
我們從高中就是一起組團的死黨。不管外面的報導再紛擾,回到我們五個人的世界裡,就是回到單純、純淨的關係,與做音樂的熱 情,外面的紛擾我們都看不到了。你仔細想想看,哪一個band,除了主唱、吉他手,你可以叫出所有團員的名字?但是五月天的每一個人都是鎂光燈下的焦點, 這是我們從一開始就確立的。

Q:五月天已經出道第八年了,現在很多團體都各奔東西,你們卻屹立不搖,中間沒有經過任何考驗嗎?你覺得凝聚的團隊力是什麼?
相信!像是我寫出來的歌曲,他們完全相信。完全沒有經過像是研發部門被行銷部門否決這種事情。他們只會用對的方式提供意 見,幫助我達到目標,幫助我做得更好。當然每一個音樂創作者都很主觀,但是我們會去找尋到五個人的聯集與交集。團體合作最可貴的就在這。比如石頭擅長電子 音樂,我們會隨著他的喜好也去研究、接受這個部分,讓團員的品味被改變得更多元。相信別人是最難的,因為破除自己狹隘的審美觀是最難的。

Q:你曾經說過「要死也要死在台上」,聽起來熱情是這一行非常重要的特質。面對收入與未來不穩定的情況下,音樂這條路給你最大的誘因是什麼?
先更正一下,是「要死也要死在台邊,不能死在台上」。要唱完才能死,不然事情一半沒做完,不算完美。(笑)創作給我最大的誘因,是從無到有的成就感。我熱愛這個過程。

Q:你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你覺得自己現在算是成功嗎?你希望五年後的你是怎樣的人?音樂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成功是喜歡自己此時此刻的生活。如果以這個定義來說,是的,我現在算成功。五年後我希望自己是一 個(沉思良久)……睡眠充足的人(笑)。……另外,我希望那時候五月天不只是一個大家印象中做過很多芭樂歌的團體,而終於能在華人的樂團史上踏出一大步, 留下一個有代表性的地位。

Q:聽說你很愛看書。你看企管書嗎?
如果呆伯特也算的話。(笑)其實我最近在看一本便利商店經營的哲學。裡面講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日本的便利商店都會把購 物架設計在進門的左邊,因為心理學家說人有向右轉的傾向,因此如果你把東西放在左側,他會跟著走一大圈,因此沿路買很多不需要買的東西。這給我很大的啟 示。(看吧,我很有銷售的頭腦!)另外,最近在看呂宗耀的書。我沒有投資,但是我很佩服他思考的深廣度。我覺得他對人類消費能力的本質掌握得很清楚。

Q:聽起來你對商業很有想法。你有想過改行嗎?如果你是一個平凡的上班族,你希望自己做哪一行?
我應該會從事廣告業吧,因為從經驗證明,我有一種「鼓勵別人買不需要的東西的能力。」(我們五個出去,我會鼓吹別人買東西,像是吉他啊……而且最後他們一定買的比我多。)

Q:音樂這一行,你曾經後悔過當初的選擇嗎?想過任何職涯的可能性?
不算後悔。我大學念的是實踐的室內設計系,如果不是玩社團占掉太多時間,讓音樂從娛樂、變成夢想、最後變成工作,我應該會是一個室內設計師。

Q:從室內設計到音樂創作,你是否曾從室內設計的訓練中得到一些助益?
設計與創作不同。設計是在有限的條件下進行突破,很像唐詩;創作則沒有這麼多框框,比較像新詩。另外設計的目的在於服務他人,它是有責任的;創作卻是沒有責任的,重點在於表達。或許衡量的唯一標準是是否能讓人感動。不過設計的訓練確實也幫助我在創作上的思考。

Q:音樂這一行的得與失?最大的收穫與最大的遺憾?
失去的是自由。記得我剛發片的時候,穿拖鞋去自家附近的便利商店買東西,店員一直用奇怪的表情看我,我在想,平常我也是穿 這樣,為什麼他今天特別看我?後來我才想到,我已經發片了,他認出我來了。我才想到這是一條回不去的路。從此之後,出門我都可以感受到路人的眼神。後來媒 體圈生態的改變,這樣的眼神從單純的好奇,變成惡意的窺探,讓我失去很多自由。但是我仍然覺得,走這條路是值得的。因為我得到一般人很少擁有的──興趣與 工作結合的快樂。我的工作完全就是我的興趣、我的夢想。我很感謝我做的是音樂,因為它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Q:如果你是主管,你會是怎樣的主管?你受不了怎樣的主管?你的核心工作價值觀?
我很重視「專業」,因此我會是一個讓「能者多勞、勞者多酬」的主管。受不了的,應該是「比我笨」的主管吧!我的工作觀就是:夠不夠朋友。「合群」是最重要的,就算是一群天才,不合群的狀況下,也會是一場災難。